应天故事汇 > 军事·军旅 > 八路军129师征战实录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二四 | |
|
|
◎第四章 山之魂 ※11.兵来将挡——反“六路围攻” §川岸文三郎坐不住了 石拐会议后,129师386旅的主力部队立即向敌占交通线展开,积极发动群众,建立群众武装,在根据地周围形成了环形对外正面。当时的部署是386旅771团主力挺进到平汉路西邯郸、磁县地区;772团主力在同蒲路榆次、大谷段以东,正大路以南,正定以西地区活动;同时各个游击支队也四处活动,在宽大的正面上不断袭击敌据点,破坏铁路,打击过往运输车辆,打击小股敌人,对铁路线周围的日军构成了很大威胁。 与此同时,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只以129师为例,以772团三个连为基础,在辽县成立了一个补充团(后改称第17团),建立了旅直属队和几个师直属队。到了1938年初,129师在原有3个团的基础上,又新建和扩建了补充团,独立团和骑兵团,总共有36个团。同时,山西抗日决死队、政卫队、工卫旅,以及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第三战区民族革命战地动员委员会所属的游击队,在山西境内各处建立起来,与八路军并肩作战。山西的这些新军是中共应阎锡山之邀帮助阎锡山在山西建立的,各个部队的领导权大都掌握在共产党员手里,实际上已经成为共产党军事力量的一部分。 在阎锡山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山西新军也就正式隶属于八路军,其大部被编入129师面对中共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日军在1937年12月20日的一份报告中也不得不承认:“朱德、彭德怀所率领的共产党主力在榆社宣城镇附近,其有力一部在五台及太原西方山地——民众有渐渐亲近他们的倾向,将来更联合各地残兵难民等,经过相当时期后,如果完成各方面的联络,势力一定会逐渐扩大。——假如我方停止于现在配备状态,山西后方的扰乱愈发加多,共产军等一定会协力夺回太原。” 这份报告中唯一下准确的是对“民众有渐渐亲近他们的倾向”的判断。 日军对民众和八路军关系的判断太保守了,因为八路军撒入敌后,就像种子碰到了适合生长的沃土,立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三、四个人的工作组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展为一个工作队,甚至独立团。这个时期,丝毫不用担心武器的问题。那时,正大路沿线、同蒲路、北平至石家庄段的平汉路都是不久前的战场,遗留有许多武器弹药,再加上国民党军后撤时丢弃的武器,恰好满足了游击队的组建之需。所以,民众和八路军不是“渐渐亲近”,而是“亲如鱼水”。 对八路军的威力日本人没有预计到,以至于对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异常的恐惧。刘伯承在129师的游击训练班上曾经举过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现象。第一个故事:日军有一个叫伊藤的少将在一份报告中说:八路军“行踪飘浮,出没无常,我前进则彼逃散,我停止则彼出现”,“在广大之中国,到处流窜,不能使其作城下之盟。” 第二个故事:129师在榆次缴获的日军文件中,发现一个日本士兵写的家信。他在信上画了一个圆圈,又画了一个小人站在圆圈的中央,小人代表他自己,圆圈代表游击战。这个圈的意思,就是说他们已经被八路军的游击战包围,因而不能回家,心情十分苦闷。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表明日军将领对八路军的恐惧还只是“不能使其作城下之盟”,是一种潜伏在心里的恐惧,那么第二个故事则已通过一个日军士兵的家信将这种恐惧明白无疑地表达出来。 同样处于这种恐惧之中的日军第20师团长川岸文三郎不愿意使自己处于这样一种类似慢性自杀的折磨之中,他要与八路军面对面的打上一仗。他认为:与其同八路军枝枝节节地作消极守备,不如集中兵力一举消灭之。 川岸文三郎坐下住了。 §跳出合围圈 川岸文三郎欲捕捉129师主力而歼灭之,但是,从红军脱胎而来的八路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以“打圈子”见长。想当年毛泽东秋收起义失败卒兵上了井冈山后,一个叫朱聋子的所信奉的游击哲学——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曾给了毛泽东以很大的启发。后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很多红军将领是既会打仗,又会打圈,让敌人倍感头痛。这次感到头痛的是新对手川岸文三郎。 川岸文三郎也不是无能之辈,他也有一套很凶狠的招法。为了一举消灭在正大路沿线极具威胁的八路军129师,川岸文三即在12月22日,指挥骑步兵2000多人,从平定、昔阳、榆次、和顺、太谷等地,分成6路,对破路的129师一部形成了半月形包围圈。 狡猾的川岸文三郎在进攻的前一天,有意派出一支队伍到松塔西北的羊头崖,制造疏于戒备的假象,以引诱772团出击,为主力出击创造战机。 误以为日军要向北撤退的错觉过去后,129师接到了总部要求配合晋察冀反多路围攻的指示。此后全师上下对敌情的判断也由“向北撤退”改变为“敌人企图肃清华北,巩固后方”。当时日军巩固后方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后方交通。针对这一特点,129师“决定在正大线全线出击”。 当时的全国形势变化很快,12月13日,南京失守,国民政府移至武汉并发表继续抗战宣言。由于攻取了国民政府首都,日军感到胜利指日可待,不仅日军在华中攻击一波接着一波,在华北占领区也展开了大规模的旨在巩固后方的作战。而位置在根据地中最靠北的晋察冀边区则必然首当其冲。 陈赓率领破路部队准备到松塔以北活动时,发现情况有异,平定、沾尚、上下尤泉等地都出现了全面戒备的日军。这时772团1营发现羊头崖附近有一部日军警戒松懈,很多人在睡觉。陈赓一面将情况报告师部,一面令各部作好战斗准备。 刘伯承得到羊头崖的敌情报告后,没有马上动作,而是将近几日的敌情作了综合判断。当他看到平定、昔阳、榆次、太谷等地日军的动向后,立即得出了结论:羊头崖的日军只是敌半月形包围圈中的一条鱼。 和有“论兵新孙吴”之称的刘伯承斗心眼、比计谋,只能是枉费心机。 刘伯承迅速作出部署:以第772团在内线作战,首先干松塔一线吸引日军分进合击,然后伺机转到合击圈外或一路日军的侧背对其予以痛击。以第769团、秦赖支队、汪乃贵支队在外线作战,积极打击日军,配合772团由内线转到外线。刘伯承对外线部队说:“你们兵力少,硬顶是不行的,要用正面假打背后真打的办法。跟敌人接触后边打边退,吸引敌人前进,主力插到敌人的后方。大姑娘的屁股摸不得,这样敌人势必回头,然后再设法打敌人的伏击。” 可以看出,在整个部署中,772团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一切都围绕着772团来动作。 这次129师的反围攻作战是进入根据地后多次反“清剿”、反“扫荡”中的第一次,对于129师今后能否在大行山区站住脚跟至关重要。 日军的“六路围攻”开始后,正面的一路迅速扑向羊头崖地区,以一部向772团驻地华泉村正面进攻,主力则迂回至华泉村南面。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