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谈数学文化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作者:贺玉兰




  小学数学《标准》明确提出总体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由此可见,数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的基础学科。数学的精神、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看问题的着眼点,又体现出数学不是单纯的演算习题的训练,它包涵着丰富的文化意味,有它独特的数学文化。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让数学文化的魅力尽情展示。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去做呢?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现从以下几方面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1 与语文学科的渗透
  
  笔者教过很多年的语文,知道三年级学生开始学写作文,日记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也是他们头疼的功课,他们往往没事可写,无话可说,但是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只有胡编乱造,要么千篇一律,要么东抄西抄,达不到写日记的效果。而三年级上册的《测量》,学的都是些抽象的单位名称,学生学得无味,老师教得辛苦。而且学过以后学生还容易忘记。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尝试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熟悉的东西,记录所测的数据,并且以《我做小小测量家》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要求学生把这些数据写进自己当天的日记里,检查时发现很多好的数学日记。比如有个同学是这样写的:“今天数学老师叫我们回家测量身边的东西,我先量了我的书桌,高78厘米,桌面是个长方形的,长39厘米,宽65厘米。又拿来米尺量量我的文具盒,文具盒是个长方体的,长21厘米,宽6厘米,厚2厘米。我拿着米尺到处量,爸爸见了,说:‘你来量量我的身高,怎么样?’,我高兴地跑过去,爸爸那么高,我那么矮,够不着爸爸的头,怎么量啊,我想了想,就搬了条凳子,爬上凳子,就够到爸爸的头了,可是米尺也短了,我就量几次,量一下是二十厘米(我的米尺二十厘米长)。量一次在爸爸的衣服上或裤子上做个记号,我的米尺二十厘米,量了八下还有十三厘米。爸爸的身高是:8个20,再加上13等于173厘米。接着我又量了妈妈的身高是159厘米。爸爸妈妈还夸我量得很准呢,今天做测量真好玩!”。孩子用一双数学的眼光看待熟悉的事物,把日记写得语句流畅,朴实自然。
  笔者鼓励学生平时多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不定期地写写数学日记,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延伸了数学课堂的生命力,拓宽了数学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又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更主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决了日记言之无物的难题。
  
  2 与美术教学的渗透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空间和图形”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个难点,《目标》指出:“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
  如三年级上册内容:《四边形》,笔者认真解读目标和文本,发现课本上七巧板的内容是可以挖掘的资源,利用学生对美术感兴趣的特点,笔者尝试着把数学课的知识放到美术课上来探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的特点以及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课前笔者做了一个七巧板,一上课就把七巧板展示给大家看,接着又用七巧板拼了几个漂亮的图案,学生很感兴趣,笔者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及时引导学生。下面就是当时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拼出漂亮图案的七巧板啊?
  生:想……想……
  师:那好,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改上美术制作课。
  生:哦……哦……上美术课了。
  通过投影演示,笔者把七巧板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做的七巧板,仔细观察,里面的七个图形都是些什么图形?图形之间有没有关系?观察好了的同学,请自己动手开始制作“七巧板”。
  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巡回检查。然后挑几个做得又好又快的同学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让他说说里面的图形各有什么特点,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没有做好的同学可以和别人合作,照样子再做一次,直到大部分同学做好。
  师:神气的七巧板做好了,我们就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几个图案,把自己最满意的图案贴在自己的美术作业本上。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七巧板,使他们明白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特征,知道了两个同样大小的等腰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知道怎样把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改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美术作业上也多了许多有创意的图案。
  抽象的图形特征,通过有趣的美术制作而变得形象生动。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知识,空间观念也得到发展,又进行了美育教育,这样学科间的沟通整合,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3 与信息技术的渗透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运用这一技术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以及“对称”时,就采用了课件教学,课件中引进了平移、翻折、旋转和中心对称等一系列图形运动,使原来那些呆板、枯燥的图形变活了。通过这些直观的图形运动,同学加深了对“平移”、“旋转”、“对称”的理解,初步有了用运动的观点来处理数学问题的思维。
  同时,还利用上信息课的时间,叫同学上网查找有关数学家的故事,从中汲取精神,学会思考,了解有关数学的历史,从而感受数学之妙;体验数学思想。
  数学不仅仅是做加减乘除,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不能把数学孤立起来,当成是计算训练,应该注意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其他学科中渗透数学文化。在各门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