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有效教学交往研究
作者:李淑贤 沈小碚
4)交往的组织性。教学交往的组织形式很多,但从其基本类型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个体-个体”﹑“个体-群体”和“群体-群体”三类。其具体特征:一是教学主体的个体性异质,个别差异既是形成教学交流的条件,也是促使对话发展的动力,教师只有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使教学对话充满生机,才能产生教学的互补和互惠;二是教学主体的群体性异质,尽管学生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总有一些相近的东西。就具体的异质性方面,则既表现为主体发展方向﹑程度﹑层次的差异,也表现为对话主体亲历的先后﹑理解的方式﹑言说形态上的差异[7]。有效教学交往的教学组织的构建必须体现异质性。
3有效教学交往的实施与策略
有效教学交往的目的在于重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全面科学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在教学理论与实践更为强调交往与对话的现时代,师生间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关系或教学关系,更是一种社会关系或交往关系,是一种共同创造意义的关系。因此,要实现教学交往的有效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不能流于形式,要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3.1实施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要实现有效的教学交往应该遵循以下几种方法:
1)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一是用主流价值观、用文本的基本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教学交往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与感受,又要注意教育内容的价值引导,用主流价值观、用文本的基本价值观引导学生;二是用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教学交往中不能只强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把经验提升为科学的认识;三是用高尚的情趣、理想的人生境界陶冶激励学生。在教学交往中,教师不仅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且也要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9];
2)让学生掌握交往的技巧 。 教学交往按沟通方式可分为言语交往与非言语交往两大类,其中以言语交往为主导形式。在言语交往中倾听与表达是两项最关键的技能,直接关系到对话的质量与水平。因此,要实现有效的教学交往需注意的是学会倾听。在彼此的信息交流中,能够准确而又迅速的理解对方所表达的主要信息是教学交往顺利进行的前提之一,它要求要静心地听、虚心地听、会心地听[9]。另外,教师必须真诚地表达他所要转达或转移的东西。表达的要求就是用准确、清晰﹑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别人传达信息;
3)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交往的本原 。一是要围绕知识传授,精心设计交往的话题;二是要明确交往的指向性,坚持交往的任务取向。当然,这并不排除教学目标的生成性,但这种生成性也要考虑教学时空资源的限制;
4)注重交往的多向性。影响交往向度的主要因素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注重交往的多向性应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重视班级授课制,它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这是最基本的互动;二是发挥小组学习的效应,这种交往是课堂教学资源共享的另一种形式;三是注意个别学习的基础作用。个别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它不是一种交往,但它却是任何一种教学交往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个别学习,有了自己的想法或困惑再去与人交往,才能是有效的。
3.2实施的策略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师生间,学生间的广泛交往与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它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交往关系的构建不仅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也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有效教学交往的策略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改变传统的课堂空间构成。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空间构成可理解为课堂内整个物理环境。狭义的空间构成则指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的空间形态。沃勒从课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课堂空间构成对课堂人际互动有很大的影响[10]。赫特(Hurt,H.T.)曾就“空间位置”对师生交往的影响对传统型空间构成、马蹄形空间构成、分组型空间构成进行比较[11]。传统型的“秧田型”空间构成更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授及控制学生课堂行为,马蹄形空间构成和分组型空间构成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课堂中相互交往。因此,要实现教学交往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传统的空间构成以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第二,采用以民主、平等、合作等为教学活动规范的课堂教学社会学模式。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格局,该系统主要由教师与学生这两种角色及其相关因素构成,因此,采用以民主、平等、合作等为教学活动规范的课堂教学社会学模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有效的教学交往。在“参与协从”、“参与合作”与“参与支配”型模式中,教学活动规范是以平等、合作、民主的形式呈现的。教师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扮演的是同伴的角色,学生扮演的是协助者、合作者、领导者的角色,教学交往比较直接、紧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因此,是实现有效教学交往的理想的课堂教学社会学模式。
3.3实施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评价有效的教学交往呢?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交往从学生的角度看应是能否促进全体学生全面的﹑科学的发展为评价依据;从教师的角度看应是以教师能否获得人生的意义为评价依据。在教学交往的过程中具体的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价:
1)交往主体评价。教师和学生是交往的主体,他们具有互主性特征。课堂交往要实现优质高效,交往主体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地体现。即互动性﹑平等性﹑合作性﹑自控性等要得到充分体现;
2)交往活动评价。交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是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也是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交往从根本上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这一互动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学主体,通过教学信息的持续获得进行双向的相互反馈[12]。因此,有效的教学交往应以是否具有互启性﹑互助性﹑互馈性﹑互惠性为评价依据;
3)交往效果评价。课堂教学交往是实现人的相互沟通的重要成长方式,课堂教学交往的效果实际上就是由沟通来反映的。因此,有效的教学交往应以是否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发展性为评价依据。
总之,教学实际上起源于社会交往活动,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而教学交往的有效性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2 J M broder,J H Dorfman.Determinants of teaching quality:what's important to student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4,(35).
3C kgriacou.Effective Teaching in Schools[M].England:Basil Balack well Ltd.,1986.
4李莎.网络环境下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5唐勇.论教学交往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学刊,2003,(6).
6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5).
7曹正善.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特征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5).
8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9 关文信.教学交往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基本理论,2005,(1).
10 Waller W.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32.
11 Hurt H T,Scott M D,McCroskey J C.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M].Menlo Park:Addison-Wesley,1978.
12杜富君.课堂教学交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教学与管理(理论版)[J].200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