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构建与脑兼容的教学
作者:伍正翔
由此可见,有意识地将“关爱”融入课堂里,一方面可以为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做铺垫,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而这两者都是脑学习的重要机制。
2.3为学习选择充满挑战而又不使学习者陷于无助 的经验
强调经验的挑战性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早在维果茨基的“临近发展区”以及赞可夫的“高难度教学原则”中就有体现。但强调经验对于学生的挑战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不能使之超越一个度:不要让挑战变成一种威胁,因为“学习因挑战而增强,因威胁而抑制(原则十一)”。所以,教学设计者在选择经验的时候,关键就在于把握好这个度,使新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充满新奇和趣味,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动机,因为“对意义的探寻是与生俱来的(原则三)”,若蕴涵于新学习中的意义不探自明,则无疑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新的学习却又不应该是同学生的原有经验相脱离的,因为这样,会使学生陷于无助,同样也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此外,笔者在这里使用“经验”一词,意指杜威所阐述的经验之意:经验是人的有机体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10]。因为笔者想强调的是,新的学习任务不应该是事实和互不联系的知识的堆积,而应该是同学生的经验相联系、同生活相联系、有完整的情境脉络的。“当事实和技能镶嵌在自然的空间记忆中时,我们就能最佳地理解和记忆”[6],记住昨天晚上在哪吃饭、吃了什么以及和谁吃,这并不需要什么记忆技巧,甚至你意识里根本没想过要记住它,但你还是记住了。这是因为,它是生活,有完整的情境脉络。所以新的学习不仅应该是具有挑战性而又不使学生陷于无助的,它还应该具有我们上面所阐述的“经验”的特性。教学设计者应该学会把一条条特殊的信息和知识镶嵌在日常经验中,使其变得有意义。
2.4为学习编排浸润(immersion)的状态
“浸润”就好似海绵置于水中。对学习而言就是,“浸润关注的是学生怎样与内容接触”[6]。让学生浸润在内容中,就像海绵浸润在水中,目的就是要将意义渗透到学生的内心。由于“学习既包括集中注意,又包括边缘性感知”,“学习也同时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过程”,所以,浸润意味着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对信息的多重感知,也意味着充分考虑环境信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一个最好的关于浸润的例子是:通常完全浸润在多样的重叠经验中,这样学母语看起来就比学其它的语言容易得多。所以,教学设计者应该学会将内容从单一的书本和黑板上分散或以其它的方式复制到其它地方,以编排一种浸润的状态。如,在教室的四周布置许多与近期教学主题相关的图表,在课堂上使用与内容协调的背景音乐,必要的时候适当装扮自己的衣着、面部表情、手势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好的课堂就是一个舞台剧,每一个人浸润其中,而不是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或在家里看电视。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用来编排浸润的状态,如整合课程、主题教学、合作学习等。总之,关键在于:把信息从单一的书页和黑板中移开,并把它带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
总之,好的教学必定是与脑学习机理相兼容而不是违抗,而要使教学与脑相兼容,就要求必须抛弃那种程序化、封闭化、快餐式的教学模式,就要求从宏观上、整体上来考虑目标与学习者的关系,把情境、情感真诚地带入课堂,把教学演化成一种连续的,真实的但又区别于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刘魁.当代心脑同一论批判[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5):6-12.
2高文.跨越脑科学与教育的鸿沟[J].全球教育展望,2001,(2):16-25.
3雷钠特凯恩,杰弗里凯恩.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1-79.
4RM加涅,LJ布里格斯.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5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74-82.
6雷钠特凯恩,杰弗里凯恩.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Allan C O,Linda S B.Contemporary Issues in Curriculum(Third Edition)[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8任友群,王旭卿.教育技术的后现代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9-12.
9 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10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