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浅论教育哲学的性格、特质和风格
作者:桑志坚
3教育哲学的文学风格
文本的表达是教育研究成果的一般表现形式。所以,科学的总结自己的研究工作,把取得的研究成果,以精练、浓缩、易为他人理解的方式反映出来,对丰富教育理论和推动教育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育哲学的表达,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文学的表达风格来实现。
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小说、散文,也可以是诗歌、词赋。小说以其丰富而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绘而引人入胜。散文则是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和喜爱。诗歌就以饱含真情、立意新颖、凝练集中、意境优美而著称。他们特点各异,但都极具表现力,惹人喜爱,引人共鸣。可当阅读教育哲学的著作时,见到的却是形式单一、缺乏灵活,长篇大论,让人生厌。教育哲学的表达如果借鉴一点文学的表达形式,会不会能使教育哲学更易为人接受呢?当然并不是提倡教育哲学要写成小说,写成诗歌等等,而是说在教育哲学的表达中融入一些文学表达中的元素。例如,教育哲学著作以对话的形式出现,以陈健翔与桑新民教授的《教育哲学对话》为例,谈话自然,娓娓道来,轻松的把教育哲学这一复杂的学科呈现给读者;教育哲学的论文中也可以引用诗歌以求达意,教育哲学的论述还可以借鉴散文的优美语言,等等。
文学的语言是生动的、活泼的和优美的。当阅读优美的文字,诗意的语言时,当深奥的哲理以简洁的语言让人们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时,思维是活跃的,情感是共鸣的;这样的理论阐释是容易让人接受的。其实,思想和经验需要分享和交流,更需要争论和辩驳,但是必须用他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来表达;另外理论最终的归宿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只是一种可能,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可是应用的关键是理论的传播和深入人心。而现在教育哲学著作,却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让人生畏,敬而远之。教育哲学所倡导的精神和理念的传播普及受到很大的限制。刘文霞教授在其《教师教育哲学的主题、视野和风格》一文中提出教师教育哲学应具有的风格:①文笔朴素优美;②批判深刻明快;③生活气息清新浓郁;④体系开放、多研究问题。这些风格对教育哲学的表达同样是适用的。教育哲学的表达也要追求语言美,也要追求生动。因为教育哲学就产生于教育生活的需要,教育哲学的问题就源于教育的生活。生活是美的,生活是鲜活的,没有必要舍本逐末,引导教育哲学的表达走向抽象。教育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哲学走下高贵的阶梯走向生活的产物,就是一种大众哲学,那么自然应该采取大众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如果再把其披上神秘的面纱走向抽象,对教育哲学的本性是极大的违背。
综上所述,由于“教育哲学是教育与哲学相亲相爱共同孕育出来的‘生命体’,是情真意切的教育之母与明辨是非的哲学之父的健康而聪明的独生子,是感性与理性的结晶。”[9]所以,教育哲学以其艺术的大胆和敏感的性格来捕捉教育现象和发现教育问题;以哲学的理性特质去辨析、熔铸教育的智慧、信念和精神;最后以具有文学表达风格的形式去表述、传播和弘扬教育哲学的意蕴。这就是教育哲学在其产生和成长中展现的特殊本性。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著.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刘文霞.教师教育哲学的主题、视野与风格[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4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韩震.重建理性主义信念[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6 刘铁芳.教育的沉沦与教育哲学的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
7康德.康德论教育[M].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8 刘文霞.浅谈教育哲学的定义与主题[J].教育评论,1996,(3).
9陶志琼.什么是教育哲学的特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