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谈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五导”
  孙 暾
  
  探究、掌握并驾驭教学规律以追求教学的有效及高效,应该说是教师的一贯追求。中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及所谓的“主科”,数学教师更是重视教学效果。追求虽相同,却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教学理念却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板书精美大方”、“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孜孜以求,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后来,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扑面而来,老师们生怕担“灌输”之嫌疑,纷纷摈弃“讲授”,以给学生“减负”为由,把“辅导”拒之课堂内外,以自己的课堂是“学生自主课堂”,而自己只是一个“引导者”自居。
  其实,什么是优质的数学课?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方法?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五导”缺一不可。
  
  1教导
  
  笔者认为教导行为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讲授与讲解,但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被动接受,而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似乎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1]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教师清晰的有效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试想一个概念、一个定理,是人类几百年甚至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学生怎么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探索出来,有的东西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教学目标在于传递信息。这些时候教师的讲授是有效而经济的。如在教学“混合运算式题”的例1:“”时,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此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花时间去探讨吗?对于这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无需费时或作形式上的“尊重”学生,只要适时讲解,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讲授之所以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在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总是源于某种过度的、不恰当“讲授”。所以如何保持有效讲授即教导,是值得考虑的教学问题。首先,讲授要避免不分轻重缓急平均使力的做法,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应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好老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老师,是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另外,有效 “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
  
  2指导
  
  指导行为是针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有特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法国近代思想家卢梭也讲过“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鲜明地提出了“学会学习”的口号。“教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成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具有较强的迁移作用。学习策略的指导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跟随性的、同步性的、复制性的,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习的超前性、异步性、建构性变得可能。
  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策略指导,教师应该明白以下几点:①学生作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的指导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领悟”和“内化”,才能达到;②进行学习策略指导时,应把握最佳时机,首先激发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迫切需求,并在学生掌握策略的过程中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策略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工作;③任何策略的运用都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需要对策略运用过程进行反思和体验,以便提高理性认识层次,达到形成和掌握学习策略的目的。另外学习策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中途而废;④数学学习策略不能脱离相应的具体内容而独立存在,从根本上来讲,数学学习策略来源于共同的“数学现实”,并随着数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学生对相应策略方法的掌握也应立足于自己的“数学现实”,教师的指导应尊重这两个“现实”;⑤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和学会学习的主渠道,策略的使用过程主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但是,课堂教学又不能完全成为策略方法的传授课,否则会冲淡教学主题,而且由于策略方法与具体内容相脱离,学生也难以掌握相应策略,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策略指导应以结合具体内容渗透相关策略及基本思想方法为主。
  
  3引导
  
  引导行为主要是针对学生主动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管理而言。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行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学者说,如果要想让课堂教学真正恢复生命的元气,首先必须向学生“求教”,失去了学生的青睐,整个课堂就等于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2]。一般而言,学习有两种方式,一是复制式,一是建构式[3]。无论“讲授”多么有效,这种复制式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生成,这种建构式的学习更主动、更高效。
  有些教师真诚地不停地讲解,一遍遍地循环往复地指导训练,教师的声音、观点充斥整个课堂。有位西方学者在听了某所小学的课后,吃惊地感叹:中国的小学教师是世界上最能讲的。有些教师总是在提问,遗憾的是这种“满堂问”的干扰竟然是以“引导”的名义堂而皇之。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学习,学习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而不是为了把学生变成一个知识的数据库。现代的学习应该是建构式的学习,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 “学习帮助”,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首先,教师要对“引导”有正确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本质上是一种师生互动,在这种互动中教师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欲擒故纵的意识。话不要讲满,思路不要封死,意境不要穷尽,习惯把说想做的机会多留一些给学生。传授藏一手,引导学生去“悟”;明确性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啃”;开放性的结局,引导学生去“品”;再次,引导要有层次。作为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索数学思想、形成教学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顺序,它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联结和转换,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系统。教师有必要在引导的过程中,把知识分解成多个有层次的要素, 使学生的探索具有层次性;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向课外转移,发现并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由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他就会去猜想,就会去验证,就会去推理,就会与人去交流,使他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生命力、有创造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数学教学与学习变得宽泛与更有效。
  
  4辅导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