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问题意识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冯喜英




  从上面的分析以及笔者的调研中都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跨学科综合课程的课时比例,使其课时占总课时的10%左右。这一方面可以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以后很好的适应工作(担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课的教师)提供一定条件。比如,纽约大学教育学院本科学生都要选修自然科学、综合文科等综合学科[2]。
  在科目设置方面,增加通识知识课程和教育课程的比例,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实践的需要。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提供了经验。比如在美国的纽约大学1998~2000年教育学院科学教育专业本科设置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普通教育课程(60学分),占总学分的47%;第二部分是学科专业课程(38学分),占总学分的29%;第三部分是教育专业课程(30学分)占总学分的24%[2]。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的教师教育调查显示,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大体为:学科专业课占35%,普通文化课和教育理论课各占25%,教育实践占15%[5]。借鉴美国和其他大多数国家的经验,我国高师课程的比例应该是:通识知识课程的比例应占总课时的40%左右,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占总课时的40%左右,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占总课时的20%左右。
  
  3.3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营造和谐的考试环境
  当前师范院校在考试制度和考试管理方面存在着种种弊端,这严重制约了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从而对培养创造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弊端之一主要表现在考试方法单一化,即单一的笔试,且以闭卷为主,虽然有些科目把论文式考试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但由于一是它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小,最高只能占30分;二是很多老师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论文成绩。比如有些学科学生论文成绩都集中在25~29分之间。这样就导致学生对论文式考试很不重视,再加上许多教师对论文既缺乏写之前的指导,又缺乏写之后的反馈。所以这种论文式考试并没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弊端之二是考试内容的教材化或教师的讲稿化,主要表现在谁讲谁出题,讲什么就考什么,怎么讲就怎么考,讲多少就考多少;教多难,考多难。也就是说,教师出题的范围绝不会超出教材或讲稿,它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学生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来应付考试。这样学生为了获得一个高的分数,就必须按照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这样一种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说,这是目前我国高校比较普遍和典型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他们仅仅把眼界局限在教材或教师的讲稿上的内容,而对这些内容往往又局限在死记硬背上,这样导致学生眼界狭窄,迷信权威。从而最终导致学生无问题意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进行考试制度改革,首先,要对考试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不仅有笔试,而且要有口试、操作考试、论文式考试等,同时学生提问的次数和质量、课堂和课外作业、项目研究、实验等也应评定分数;其次,要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第一,不仅要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而且要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表现、方法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第二,考试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或教师讲稿的内容。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早在20世纪40年代对芝加哥大学的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考试不再要求背写教科书上的内容,而是必须通过思考解决教科书以外的相近问题。通过考试改革,推动了教学改革,使芝加哥大学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几十年后的今天看来,芝加哥大学所以出现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那时起步的考试、教学改革有密切关系[6]。借鉴布卢姆在芝加哥大学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的经验,在考试内容方面要求教师在出考题的时候,不仅要有教科书或教师讲稿的内容,而且也要出一些和教科书相近的但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这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多看一些书籍,开阔自己的眼界,而且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多种观点,促进学生思考,从而最终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延申.美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简述[J].教育研究,2001,(10).
  3吴涛.论创造教育的本质[J].海南师院学报,1995,(4).
  4申继亮,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5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J].中国高等教育,1999,(6).
  6李建刚.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