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社会学视角

作者:李 娟 龙 耀




  [摘要] 中国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个体社会化,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良性流动,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多元传承,西方自主招生模式也将遭遇国情困局。高考制度设计应以人为出发点,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高考是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是为高等专业教育选拔有专业培养潜质的人才。现行高考制度忽略专业潜质的因素,过分强调公共课考试,不利于真正有专业潜质人才的选拔。笔者构想:实行“分专业高考制度”,在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将高考的公共科目取消,实行分专业出题考试,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潜质得以释放。
  [关键词]高考制度,社会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2-0095-09
  
  中国高考要改革,这几乎是共识,问题是如何改革。有人认为现行统一高考制度基本合理,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改革即可;有人则主张全面改革,完全实行西方式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
  考试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考试是一种技术性的操作活动,社会属性是指考试具有较强的社会目的和社会功能,其举行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从本质上说,考试是一种社会活动,考试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1]。 所以,笔者认为,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思考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也许更有利于探索高考改革的新途径。
  
  1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接受教化等各种手段,了解和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一个“社会参与者”的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的过程[2]。
  一般来说,在25岁左右,个体的社会化已经基本完成[3]。个体从出生到25岁,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在这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考试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显示、学习方向的引导和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于个体社会化。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考试莫过于高考。
  中国现在实行的是1977年恢复的统一高考制度。30年以来,该制度虽然几经改革,有所变化,但“统一”这一特点依然没有变:考试科目统一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其他少数几门考试科目也是统一考试;高校录取统一以高考成绩为依据。
  笔者认为,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个体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现行统一高考制度阻碍了人的个性发展和潜力发挥
  现行高考制度要求考试科目统一,这意味着统一的筛选标准,而统一的筛选标准,追求的是共性,实际上就否定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扼杀了人才的个性,抑制了学生各种独特潜质的发挥[4]。30年来,该制度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直接指挥着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成为高考的准备阶段,使整个基础教育成为应试教育。这个制度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许多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被迫放弃了兴趣、特长,学生的个性被扼杀。有些考生本来在小学阶段就展现了某种天赋或特长,可是经历了初中、高中备战高考的洗礼以后,变得什么天赋、什么特长也没有了,或者是错过了专业特长和潜能发挥的最佳时机。
  
  1.2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在第一条,明确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型人才,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创新型人才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个性,这个个性使你与众不同。对人的创新活动来说,个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个性中的每一个具体内容都可能对创新的成败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兴趣是创新的不竭之源。兴趣最能引导和推动创新者不断获得成功。兴趣对于创新活动来说,可以促使一个人围绕着创新目标努力地摸索和探险,能够促使其保持行动的高效率,这都有助于创新的成功[5]。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和强烈的兴趣来支撑,所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天职的教育体系,必须有容纳和培养学生个性和兴趣的空间。其中,考试制度设计应鼓励学生的独立思维、独立见解,应鼓励学生具有超脱书本的创新精神,避免学生只会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走,甚至只会按照教师规定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基础教育非常关键。可现实是,基础教育基本上被高考所“绑架”,一切围着高考转。这正如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2006年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指出的:“谈创新人才培养不谈高考等于隔靴搔痒。”[6]现行统一高考制度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的模式来死记硬背各种知识,按照“标准”的模式来回答问题;高考时一分之差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它迫使全部学生集中全力应付要考试的那几门“标准”课程,全面素质教育无法实行。可以说,高考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目前,中国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最大的问题是高考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把人的创新思维意识给扼杀了。面对这个决定命运的“标准”的高考,谁还敢标新立异或“胡思乱想”?
  
  1.3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全体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其中一层含义是说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个体的全面发展,而是使社会全体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7]。 在学校教育中,这一含义绝非指少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是少数尖子学生的发展,而是所有学生的潜能受到压抑的情况不复存在,即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考试所营造的氛围必须适应每个学生特长的发挥。
  可是,现行统一高考制度要求所有的考生考试相同的科目,这就迫使许多考生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上,不得不放弃发展自己的特长,潜能也就无法得到发挥。这样,他们实际上就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现行统一高考制度无法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
  
  2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高等教育发展
  
  考试和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好的考试制度,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一个不好的考试制度,则会阻碍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为中国现行统一高考制度的导向和高等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冲突。
  
  2.1高等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
  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一般全日制大学本科生的年龄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成熟。”[8]
  胡建华先生认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9]
  唐玉光先生认为:“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10]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关于高等教育的概念的界定是:“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也认可,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