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王 萍




  通过接受以美化校园为主题的环境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他们自觉地用自己的双手来卫护、创造客观环境的美和提高自己的道德行为中美的因素。
  
  2.3发挥校园文化的娱乐调节功能
  发挥校园文化的娱乐调节功能,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现在,大学生处于角色社会化转换时期,原有的习惯思维受到现实社会价值观的冲击,知识与观念更新的节奏飞快,学校教育很难同步适应。站在社会的门槛上,预感到各方压力的沉重,学业竞争的压力,就业压力,生存压力,回报家庭与社会的压力,渴求成功的压力等等,这些压力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各校对学生的心理测试的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有20%以上的人有或重或轻的心理疾病,并呈上升趋势。所以,高等学校可以借助校园文化的娱乐调节功能,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建设高品位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校的各级党团组织,在做好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同时,利用双休日组织一系列高品位的文化活动,让他们在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中,主动接受精神文化和规范文化的陶冶。力求让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进去,自娱自乐,并注意发挥校内艺术社团的作用,努力做到让学生学有处、玩有场。这样不仅可以使拼杀一周的学子们尽情享受自己喜欢的文化生活,又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娱悦身心的同时,学会有张有弛地生活,在各种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做人,学会处事。而且,如果校园内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占领了校园文化的主阵地,那么,来自校园之外的低级的、不健康的“垃圾文化”就失去了在校园里的生存空间。
  
  2.4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凝聚功能
  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凝聚功能,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和爱国之情,使他们明确历史使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牢固树立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感。高等学校是专家、学者云集的场所。治学严谨,德高望重,又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的老教授、中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是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人,是改革开放20年来祖国四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典范。高校可以开展专家、教授访谈录等形式,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纪律教育,用他们的伟大人格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灵,用他们的孺子牛精神去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学校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组织学生收看爱国主义影片。这样,既可以改变传统的你读或你讲的政治学习形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集体活动是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非常强有力的手段,大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展开多渠道的精神交流,在同伴中寻找思想、观念、信仰、智力兴趣和道德行为上的一致,集体中的一切活动强烈地吸引着每个学生,集体在他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青年学生都有一种表现欲,都愿意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好的一面,显示出自己是集体中优秀的一员从而获得自豪的感觉。大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积极性和道德上的相互影响,这正是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养育的优势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团队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单靠个人的力量是做不成大事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也有赖于无数富于团队精神的国民的共同努力。
  通过接受以集体活动为载体的渗透性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集体意识,并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辨别是非,学会处理各种矛盾,从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方式。因此,校园文化以它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每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熏陶,并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获取群体的肯定,进而主动地去适应环境的要求,自觉自愿地改变自身存在的与环境不相适应的行为和习惯。
  
  3结束语
  
  人文素质教育实际上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的。学风、校风,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教师的一言一行,员工的一举一动,都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关。高校要进一步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努力营造出具有良好的人文设施,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气氛,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正确的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育人功能,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培养具有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高境界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智能、高情感、高稳定动力结构的心理素质和高体能的生理素质并且具有创造能力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怡.教育的本质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J].中国大学教育,2005,(12):43-45.
  2胡显章,程钢.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40-42.
  3陆有铨.关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J].教育学报,2005,(12):3-6.
  4 单中慧.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5张楚廷.大学人文精神构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