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作者:杜天笋




  
  2.1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从复合型人才的类型和社会需求出发,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从以下思路入手:
  第一,专业和专业之间的复合模式。又可分为几种类型:①支撑型。即以某一专业为支撑点,按知识的内在结构规律和社会需求,再确定一个或几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培养的模式。如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外语+专业,外语+专业方向,外语+管理,外语+法律, 外语+经济等等;②平行型。几个专业同时纵向展开或跨学科展开取得双学位的;③主辅型。以某个专业为主再复合其他专业的。如“4+1模式”,四年学完本专业后加一年制的辅助专业学习,毕业文凭中注明A专业(主专业)和B专业(辅专业)。主辅型的另一种样式,是“优势专业+专业”,“特色专业+专业”的复合方式,学校可以自己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为标杆,再根据社会需要,复合其他的专业。这样既可以发挥学校优势,做强做大自己的名特色专业,又可以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社会适合度更好的优秀人才;
  第二,宽口径知识基础和专业复合模式。如果用外在形态表述,其构造样式为“学科基础平台+专业特色模块”或“大理(大文)基础教育+专业教学”。这种模式主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文理兼备,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第三 ,学科交叉复合模式。学科交叉是学科间因横向有机联系而出现的综合化现象,如:前几年出现的电子商务、金融工程、环境生物、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等都是学科交叉复合模式。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融合是其突出的特点。主要适用于培养跨学科衍生的新兴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主干学科+学科群”是它的外在形态构造样式;
  第四,通识课程和专业复合模式。大学实施的通识教育强调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学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责任感,强化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识课程一般可分为基础通识课程、核心通识课程、跨学科通识课程。形成综合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开设,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进行合理的选配。其外在形态构造样式为:“通识课程+专业模块”。
  
  2.2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任务。就浙江省而言,从全省范围来看,由于产业的带动,国际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间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资本和信息的流动不断加快,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不断加强。地方属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国际化观念和现代意识,还要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即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各国高等教育的合作将日益广泛和频繁,国际性的或跨国建立的高等学校将成为普遍现象,各国互相承认学历,各校互相承认学分,学校之间互派学生参加交流学习,将是互相合作的常见方式。这些情况都给地方属高校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必将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知名大学或国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人才。由于培养目标的相似或相近,专业优势互补的相互吸引,校际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就成为双方的最佳选择。校际合作办学的另一种方式是,集中两所学校的优秀师资、教材和实验器材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如武汉大学的中法经济学、文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中法合作法语-法学双学士学位班等均为此种类型;
  第二,“专业文凭+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就是一边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一边修习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并参加考试取得任职资格。如本科在校生可参加日本精算师考试(IAJ)、美国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CI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考试(ACCA)等。这些职业资格都是国际认可的,都代表本行业的国际领先水平;
  第三,外语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深厚的外语功底,又有很强的专业的优势,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这类培养模式,一般在前一、二年强化外语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沟通与交际能力,在后面的两到三年时间里,注重专业培养,但一般都使用原版外文教材,使学生在加强专业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和理解力。该模式外在形态构造样式为“外语+专业,外语+外语”。外语优势和专业优势的有效结合,为毕业生走向社会、走出国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3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高超的技艺和技能,只能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实践才能形成,理论的学习和指导会加快技艺和技能掌握的速度和高度,但决不能代替反复的训练和实践的过程。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专业学习)为基础,以高技能的形成方式为特征进行构建。这从西方发达国家几类典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得到佐证。如: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等等,这些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点就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能力单元要素来构建学习模块。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地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有:
  第一,“高校-企业合作”培养模式。就是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的部分,企业要解决的是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提高部分。校企双方要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人才规格和考核测评等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要求,严格把好每一个关口。这种模式,既可以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也可以走订单式培养的路子,还可以走学习和基地培训相结合的路子。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可以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企业通过合作办学,促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研发攻关等,为产品的升级换代,企业上台阶增强动力;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体验到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酸甜苦辣,会促进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进一步完善,学、做、想三管齐下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结构的更趋合理;
  第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模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实际上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这种模式要求较高,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达到较高的文化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应用技能水平,否则就通不过职业资格的鉴定。由于许多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需要有岗位工作的经历,所以,将选择部分职业院校进行预备技师考核试点。取得预备技师资格的毕业生在相应职业岗位工作满两年后,经单位认可,可申报参加技师考评;
  第三,“双层递进”培养模式。指通过高职大专3年的培养,再通过选拔性考试后读2年本科专业,完成学业后发本科文凭。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宽口径、较系统、前沿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又具有较高的技能技术,能解决比较复杂的前沿技术问题,成为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职业适应性强,可以成为高技能型人才的带头人;
  第四,“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该模式常适用于定向培养的人才。学校指定专业及科研的导师,负责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科研能力的专向培养;用人单位指定专业技能的导师,负责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提升与拓展。两名导师必须密切合作,制订好培养方案,找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结合点,并安排好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的适时契合,培养出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地方属高校只有构建起与地方未来社会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适时、适应、适合”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不辱使命并使自身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N].2006-04-18.
  2高雪莲.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7,(1).
  3 凌翔.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6-07-07.
  4徐品中.复合应用性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