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大学与社会共生: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张春爱




  4.1政府决策的“智囊团”
  地方高校是地方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动机”,可以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为地方政府的决策起参谋作用和助手作用,成为政府的“智囊团”。地方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理论研究、舆论导向等方面的工作,促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提出发展战略建议,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地方高校可以推荐专家学者到政府的相应部门担任职务,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宏观决策和重点项目的咨询工作,帮助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还可以对政府干部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对政府部门的干部进行政治教育。
  
  4.2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器
  创新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源泉。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方高校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器。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比较弱,缺乏竞争力。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其人才和科技优势,与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第一,地方高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产学研联合体是地方高校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企业以资金、设备为要素,两者共同合作而建立的。高校帮助新开办的企业制定企业开发计划,包括资金、销售、收入预算和产品类别的分析,帮助企业寻找开办资金、培训企业职工等[4];第二,地方高校为企业提供教育服务。企业提供资金,选派人员到地方高校接受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有利于技术改进,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地方高校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为中小企业提供紧缺人才;第三,地方高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地方高校设立咨询公司,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咨询;设立专利机构,把地方高校的专利转让给企业,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3农村发展的“导航员”
  为广大农村服务也是我国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之一。我国农村面积大,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才资源匮乏。根据国际比较研究,人均国民收入在 500~1000 美元之间,即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是社会对农业科技人才需求最为旺盛的时期[5]。地方高校应该发挥人才优势和地缘优势,主动为广大农村服务。地方高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专业和教学计划,为农村培养技术型、专业化人才,真正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地方高校还应该组织专家能手,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为农民解答疑惑,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K].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葛守勤,周式中.美国州立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3唐斌,尹艳秋. 走出象牙塔:从“威斯康星思想”到“相互作用大学”[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4).
  4 王廷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宋亚平,张文峰.区域性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思路[J].高教探索,2002,(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