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论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新使命

作者:刘智运




  [摘要]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原创性成果;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高校的文化创新,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引领社会前进。
  [关键词]自主创新,创新人才,基础研究,产学研,战略联盟。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1-0001-04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校在这重大战略决策中肩负着新的使命。
  
  1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中的战略地位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作为支撑。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将达到4000万人,这相当于北美、日本以及所有西欧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总和,如果其中创新人才的规模也能与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相当,意义将是极其深远和重大的。如英国的牛津大学至2001年,共为英国培养出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首相。美国的哈佛大学截止至1998年已有35名教师、38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为创新型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实行研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的优势来自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来自充满创新活力的学生与具有丰富学识的教师的结合,来自不同学科的荟萃和中外学术的交融,正是这些特性使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研究型大学具有以下的主要特征:第一,在办学理念上,更加强调创新是高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第二,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在科学研究上,更加突出自主创新,注重科技创新团队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第四,在社会服务上,更加强调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第五,在文化创新上,既融贯中西,又具有民族特色,屹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前进。
  
  2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所难以胜任的。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思路、政策和举措,充分利用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成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是文理相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相互渗透,还要有较深厚的艺术素养。培养创新人才要特别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要重视跨学科选拔和跨校选拔,导师要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是一所集技术与艺术之大成的著名学府,这所学校非常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博士生由来自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本科生的创新团队汇合了各专业的学生,甚至有些信息科技研究项目,竟然是由艺术家来牵头组织的。科技创新需要有发散性思维,在这方面艺术家的能力要强得多。科学家与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互补,他们组成的团队是有很大创造力的。
  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个性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日本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要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是具有个性的独立性的人才,没有个性的发展,创新人才就不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靠一批有一流水平的教师。培养和稳定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把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放到我们政策的中心,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教育体系要能适应这样的要求。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体现科学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还要注意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的环境,如有条件的高校可成立交叉学科系,如物理与天文系、数学与物理系等。
  
  3高校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为国家取得一批原创性突破性成果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当在基础研究方面作出根本性贡献。高校开展基础研究要以学科前沿突破,孕育新生长点和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以丰富人类知识宝库和为实际应用与技术进步提供强大支撑为己任。根据自身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在发展策略上,要强调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学科综合、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结合等优势特色,实施交叉集成战略,大力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和新学科开拓,推动跨校跨系统的合作,面向国家需要,瞄准科技前沿,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造就一批知识创新骨干人才。
  组织一批重大科技前沿基础研究,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宽松的政策措施,引导有志者潜心研究,广泛探索,与此同时,建议选择一批基础科学前沿和应用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基础课题,优先给予重点支持,以期取得较大进展,某些领域争取有较大的突破,做出若干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
  遴选重大基础研究课题的原则是:对人类认识世界有重要作用或重大影响;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优势或能充分体现我国资源与地域等特色,有利于迅速提升我国基础科学的国际地位;可能成为我国未来技术发展瓶颈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与其他相关科学分支交叉融合,可能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
  建设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基地对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把人才培养基地与研究基地结合起来,有选择地支持一些创新团队,这是高校基础研究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应认真抓好。
  加强研究平台建设。除了继续建设和办好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实验中心外,建议成立若干类似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清华高等研究院、德国马克普朗克数学所、南开陈省身数学所等国际一流的基础科学研究与交流中心。这样做对于改善和加强学术交流,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更好地组织全国高校的科学家向新的高峰攀登有重要意义。有计划地建设一些图书资料中心,并提供面向全国的资料服务是十分需要的。图书资料对有些基础学科(如数学)的作用应该相当于仪器对实验学科的作用。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使全国高校的科学家之间及中外科学家之间能够便捷地进行网上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高校是要发挥多学科综合和整体优势,积极参加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并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中培养下一代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切忌急功近利行为,基础研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需要长期的积累,这是其固有特点所决定的。要不断改善研究环境,一个自由的宽松的研究环境和氛围是基础研究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基础研究是科学家群体自由探索未知世界的高强度智力活动,一个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和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科学探索活动,当前我国营造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是关键。对基础研究,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非欧几何”的发现半个多世纪以后还无人知道会有什么用;“相对论”发现之后,也不知道怎样用;麦克斯韦尔推演出了“电磁波”,可它究竟在哪里,30年还不知道哩;“黄金分割”出现两千多年之后,谁曾想到它竟可应用于优选;“拓扑学”仅仅是源于“七桥问题”这样的游戏,谁曾预料它后来如此大的用途。陈景润研究数论是最抽象的理论,1978年前处境艰难,之后情况好转了,可是我们发的电子邮件都受益于过去25年数论的新发现。因为对质数的研究构成了编码算法的基础,编码算法是今天电子通信交流的基础。而这一切都来自最抽象的知识。由此可见,基础研究是何等的重要。但不是急功近利所能奏效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