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论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课中的导向作用

作者:孙新爱 周昊婷




  [摘要]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来解释人的理解过程的一种理论,最近20年时间,这一理论倍受重视,并且,在外语阅读领域也产生了一批阐释该理论的论作。但是,如何把该理论用于外语阅读教学的实践,这样的论文还不多见。本文拟在进一步系统阐释该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这一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中的作用,论述了如何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期改进和指导我们的对外汉语阅读课课堂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图式理论,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6-0535-04
  
  1关于图式理论
  
  图式本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人的认知结构的一个个组成部分。人总是把已经理解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储存于大脑的不同位置并冠以某个主题,这就形成了一个个图式。一个人的认知活动,不管他是否自觉,都是以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去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人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总是用自己已经具有的图式去认识事物。如果一个事物能纳入已有的图式,这就是同化;反之,如果一个事物不能纳入已有的图式,就要调整改造已有的图式,这就是顺应。主体能再建客体,使客体符合主体结构,这种状态,即是同化与顺应平衡。
  人的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始于文字的输入和对文字的理解。首先,文字材料通过人的视觉神经传输给大脑,然后,大脑通过感知来激活已储存的相关图式,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人的理解过程得以实现。图式理论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在于:读者在文字材料输入大脑之后,能够把大脑中存储的相关知识和输入的文字相联系,按照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去理解新的文字。更进一步说,图式理论概括了阅读规则、技巧和策略。利用图式理论进行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知识内在联系的认知策略、规则和技巧,这有利于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和思维。由此可见,人脑中储存的图式越多,阅读文字越容易被理解,阅读活动就越容易进行。因此,图式的建立对留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教学实践中解析图式理论的指导作用
  
  那么,究竟如何把图式理论应用于阅读教学的实践呢?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控制好整个课堂的进展,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课前教师的准备
  1)要想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教师必须首先领悟图式理论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应用该理论;
  2)熟悉教材的全部内容。如果教师不能在学生学习之前掌握阅读教材的全部内容,至少要掌握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心中要明了学生在学完这一个单元之后,在阅读技能上可以有哪些提高,分析该单元中运用到哪些图式,这些图式如何实施等;
  3)研读每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思考每一堂课从头至尾如何操作,如何实施图式教学。
  2.2课堂中图式理论的具体实施时可以借鉴的模式
  人的大脑中的图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容图式、结构图式、知识图式。可以根据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充分利用已有图式并进而建立新图式。贯穿于课堂教学,可以操作如下。
  2.2.1进行阅读前提示,充分利用学生的内容图式
  阅读前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提示,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内容图式的利用和建立的过程。内容图式指的是与语言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它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比语言知识本身起着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刚接触阅读课的留学生,如果能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那就会更容易理解材料,可以集中注意力学习语言知识,有利于留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留学生的阅读又和国内小学生的阅读不同,留学生一般阅历丰富,头脑中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图式,如开车的图式、做饭的图式以及家庭生活过程中的种种图式,只是,留学生还不知道用汉语如何表达,如果能给学生相应的信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那么,阅读就容易进行了。
  在阅读文字材料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和文字内容相关的提示,特别是在初级阅读阶段,学生刚接触阅读课这一课型,在学习方法上还不得要领,不了解阅读规律,一旦读不懂,就会慢慢失去兴趣。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一方面,可以降低阅读材料的难度,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语言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学生大脑中存储的已有图式并利用提示的方式提醒学生建立新图式。
  在进行阅读提示时,可以遵循一定的技巧,教师不要把有关阅读内容的背景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例如汉语系列阅读教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册第一课,是《过年》,可以就过节日这一话题向学生提问这样几个问题:
  1) 你们国家最重大的节日是什么?
  2) 人们是如何庆贺这一节日的?
  3) 你们知道中国最重大的节日是什么吗?
  4) 你们想知道中国人是如何过年的吗?想知道与你们国家过节有什么不同吗?
  在提问时,可以先提出前面两个问题,给出一定的时间(3分钟)让学生讨论并找有代表性的学生回答。学生对这两个话题都很熟悉,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存在“过节”这样的图式,向同学介绍自己国家的节日,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原有图式。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就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的过节方式,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三个问题,有些学生已经知道了是春节,有的华裔学生也过春节只是不知汉语如何表达。接着,再提出第四个问题。经过前面的讨论,学生一定很想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中的“有什么不同”也同时提醒了学生利用原有图式对要读的文字材料进行预测,同时,又不能将自己国家过节的图式套用在中国人“过年”上,在思想意识上要准备好建立一种新的图式。在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还可以补充“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等中国人过年时传统习俗,以完善学生有关中国人过春节这一图式。
  这种阅读前提示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这样进行。还是以《汉语系列阅读》第一册为例,像《做家务》、《婚礼的变迁》、《换个工作换个活法》以及第十六单元有关旅游方面的文章,很容易进行类似的阅读提示,因为像做家务、举行婚礼、改变工作及旅游等是各国人民都有的生活内容,借助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关性,利用学生已有图式,让学生较快进入阅读角色,用以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除此之外,还可以给留学生放一些相关的录像带,以补充和丰富他们的图式。
  2.2.2学生带着任务阅读,建立文章阅读的形式图式
  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阅读,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提高阅读的效率。所提问题,一定要注意有针对性,做到少而精,一般涉及到文章主题、思想的问题为好。通常情况下,可以这样操作:
  1)让学生勾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在进行汉语阅读时,经常找段落的中心句,找到中心句可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而中心句的位置一般在一段段首或段尾。这样可以抽取文章的主要信息,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框架;
  2)让学生勾画出标志文章情节发展脉络的词语;
  3)画出不懂的字、词、句,在读完整篇文章后看能否明白。
  前面两个问题,能让学生在阅读时养成这种习惯的话,在以后的阅读中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如果这两个任务完成得好,对学生阅读时形式图式的建立很有帮助。
  所谓形式图式,指的是关于语篇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文字材料各种组织形式的知识。文章的写作是讲究一定章法的,不同内容的材料,用文字表达出来,其形式也不一样,内容决定形式,一定的形式反映一定的内容。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也有章法可循,那就是按照作者组织语言的形式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如果读者熟悉所读语言材料的组织形式,就能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思维方式,从而调整自己的思路,迅速调动相关的内容图式,使阅读循着一条合理的轨迹进行。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阅读技巧,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学生在母语阅读中,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如能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迁移到第二语言阅读中来,那就是一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捷径。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初,了解一下学生这方面的情况,同时分体裁进行阅读。在阅读记叙文时就要让学生注意文章讲述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事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是什么。如果是介绍性的文章,那么就要求学生注意介绍的先后顺序、介绍对象的性质和特点等方面。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那些统计数字。如果是议论文,那就得知道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的,你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