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情感教育与科学探究教学五结合

作者:叶旭涌




  实验研究表明,情感在学习中有以下几点作用:情感对教学过程具有心理气氛的调节作用;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伴随作用;情感对学习过程具有参与作用。目前,科学探究已被作为课程理念提出和首要目标来实施,但由于教学活动节奏加快,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等多种原因,有效落实情感教育变得困难。如何进一步发挥情感教育的重大作用,在现阶段初中科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迫切、重要。
  现阶段科学探究式教学主要教学环节一般分为五步,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信息、得出结论、总结评价。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将情感教学贯穿于课堂探究的全过程,达到相互融合,将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对成功与挫折的体验,又能悉心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以情激趣,引发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源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依据心理学原理:情感借助感觉、知觉、表象是最容易引起的。教师在科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应重视挖掘材料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充分运用多种形象化素材,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以情境吸引人,以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亢奋的学习情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提出问题。如在上《滑轮》内容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了校运动会升国旗的片段: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旗手往下慢慢地拉绳子,国旗却向上升起了;旗杆顶端的滑轮最后定格在屏幕上。这种意味无穷的教学情感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从而触景生情。教师顺势引导:看到屏幕上的最后一个镜头,我们能提出哪些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学生充满激情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个轮子(滑轮)的具体结构如何?滑轮能使旗手省些力吗?……
  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除利用多媒体、漫画、幻灯外,实验是一种重要方法。如上《分子》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拿来了一瓶空气清新剂,在教室中向多个方向喷射四、五次。一会儿,问学生的感受,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着实让学生兴奋、愉悦。师生就在此境此情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着要解决的课题开展探究性活动,发表见解,大胆提出一连串问题。如:为什么空气清新剂是香的?为什么能够闻到香味?为什么前面的同学比后面的同学先闻到味?为什么空气清新剂对空气有清新作用?它的成分是什么?它是怎么样制造的?……最后,师生共同商定探究的中心问题:为什么能够闻到香味?为什么前面的同学比后面的同学先闻到香味?
  教学实践表明,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电教媒体、实验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以境激趣,情境结合,激发好奇,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2启发探究思路,以需激情,诱导做出假设
  
  做出假设或提出猜想过程能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确认问题,同时为收集证据提供方向,也为后来的评价与反思创造条件。学生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始终随着一定的情感,而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和实践的内驱力。由于初中学生需要满足受尊重、交往、沟通,以及对自然现象及规律的探究等欲望,所以在做出假设环节上,面对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多种需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以需激情,启发探究思路,诱导学生做出一连串的科学假设。如在《种子》的探究活动中,笔者这样调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探究思路:农民春耕时,正是天气多变、雨水充足的季节,如果种子萌发不良,将给他们造成很大的损失,给许多人带来痛苦。请同学们对已确定的中心探究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环境条件?进行大胆猜测或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帮助农民探索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环境条件。情感上的需要,促使学生自觉做出多种假设。然后引导学生确定适合于学生特点、有意义、具可行性的科学假设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最后选择了“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种子的萌发需要氧气”、“种子的萌发需要合适的温度”三个假设。
  事实上,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感到需要时,才容易将提出的问题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要求,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做到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提出的各种问题,应不断地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需要,使学生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和枯燥无味,从而主动积极地做出各种假设。
  
  3引导实验探究,情育并茂,关注信息收集
  
  收集信息是学生分析、解释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依据。依据心理学规律:情感的发展变化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要转变一个人的情感也就必须依靠情绪共鸣才能达到。要求教师面对做出的假设,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索、收集所需信息时,应始终以热情、饱满、振奋的情感感染学生、陶冶学生。应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探究活动,并以赞扬为主,多给学生热情鼓励和积极引导,达到与学生心理相容、情感共鸣,思维相通,从而做到情育并茂。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共同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通过查阅资料、实验、观察、动眼、动脑、动手、上网,收集所需信息。如在学生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时,笔者在讲台桌上放置一台大型的玩具电动起重机,进行“起重”模拟操作:电动机变化着方向时快时慢地运转着,重物时而慢慢下降,时而快速上升,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情感。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细心地将电动机装配成型,继而选定假设(线圈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应线方向有关、线圈转动的快慢与线圈中电流强弱有关)之后,笔者对控制变量等要点进行指导。教师既做良师,又做益友地对学生循循善诱,师生间的情感与教学就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信息收集就变得顺利。
  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用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才容易收集到所需信息,才容易让学生从中得出积极的、肯定的反应。
  
  4指导科学方法,以情促知,引导得出结论
  
  科学方法教育作为一条副线,贯穿于科学学科全部教材,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已收集的信息,渗透科学思想、指导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热爱科学的情感。随着学生知识内容的丰富、思维能力的提高,则可从理性高度增强知识的论证性、说服力,由此丰富、升华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应以自己的良好情感去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使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初步得到问题的结论。在各组汇报实验结论后,引导学生验证和纠正自己的猜想、假设,并对问题进行论证和解释,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笔者在上《比热》这一节内容时,指导了“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后,鼓励学生:我们的探究就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能发现科学规律,在探究活动中要重视数据测量和记录。学生带着自豪感,毅然以科学家的样子,全神贯注地注释知识的发展、发现过程,掌握轨迹清晰可见的知识。对所获取的信息,通过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终于得出了结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相等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概括,将学生得出的结论上升到科学高度:我们把质量为1千克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比热,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可见,情感对学生认知活动具有伴随作用,良好的情感水平和情感状态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指导与教学内容相适当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促知,引导学生顺利得出结论。
  
  5组织交流讨论,以情达理,开放总结评价
  
  一位艺术家曾说:“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药,情是药外带着甜味的糖皮。无情,理难以下咽;无理,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增强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他人,从交流和讨论中获取不同的观点来完善自己的探究;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实验过程中得到的结论,并进行知识的扩展和迁移。此时,教师应充分肯定不同水平的学生,指导学生找出不足、评出规律、评出积极情感,以情达理,激励学生更加发奋地学习。如“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一课的探究活动。在得出结论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比较哪些组、哪些同学做得更准确、更科学,以此大面积地从德、智、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肯定。为扩展和迁移知识,又组织学生讨论抗元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时,各组的讨论都能做到热烈而有序,每组推荐代表发言、本组人员补充、组与组之间进行互相补充,都是以探求“理”为目标。从自然科学学科角度评出石灰石的转变规律和用途;在情感方面,不畏艰难、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得到了人生的启迪。从学生的广泛评价到最后教师作出总评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动情、晓理、端行。
  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健全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虽教无定法,却有方法,每一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价值,具备其他教学方法不能达到的许多功能。笔者认为,目前的科学教学应深刻领会教改精神,构建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轴,其他教学方法为辅助的教学方法体系。但不论运用哪种方法,情感教学始终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唤起愿望,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家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余自强.我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界碑[J].教学月刊, 2003,(2).
  3郑青岳.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关注对象的转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