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探寻邓小平思想智慧的意识滥觞

作者:罗浩波




  [摘要]邓小平意识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独特视角。《邓小平当代意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从意识滥觞到思想体系来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合理路径,值得一读。
  [关键词]邓小平意识论,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思想智慧,意识滥觞。
  [中图分类号]A8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4-0358-03
  《邓小平当代意识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意识论》)是叶山土教授继《邓小平哲学方法论》之后的又一部新著。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为指导,以邓小平论著文本为基本依据,同时关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文献,特别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理论成果,试图梳理邓小平当代意识论的思想脉络,为我们找到了一条从意识滥觞到思想体系来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合理路径,读后让人耳目一新,思路顿开,颇受启发。
  邓小平并没有专门写过一本意识论的哲学著作,但其思维智慧中渗透和体现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思想。意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地位,是由意识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决定的。汪信砚教授认为,在本体论层面上,没有对意识的本性及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澄明,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上,不考察意识的特性和意识活动的机理,就不可能真正确立起能动反映论的观点;在人学层面上,不对意识作人性论的深入分析,就无法说明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类特性和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个性以及人的历史发展;在历史观层面上,没有对意识的社会本质及社会意识的物质根源和根本特点的透彻理解,就根本不可能有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伟大理论发现[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认识论范畴,是指对自然和人自身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反映,其目的在于求知以获得客观真理;二是价值论范畴,指称的是人自身的意义和目的,其目的在于主体的求善臻美。所以,无论从认识论还是价值论来看,意识论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这种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种情况,从意识论的角度研究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智慧的成果也寥寥无几。
  《意识论》梳理打开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视角。“意识”是思想体系的滥觞,是思想智慧的“制高点”。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中的每一个思想观点在产生时都是一种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来自于他对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实践中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而这种思考的一个个思想火花就是一系列创造性意识的形成。在实践中萌发的这种意识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以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关于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思想理论观点。这些思想观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这部专著以邓小平的发展意识、选择意识、创新意识、信息意识、时效意识、全球意识、开放意识、交往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等作为主要内容而独立设章,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探究,对于我们科学把握邓小平的发展观、选择观、创新观、信息观、时效观、全球观、开放观、交往观、未来观乃至整个思想理论体系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启迪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日渐深入、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研究难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意识论》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之上,打开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觉。
  《意识论》梳理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脉络。邓小平本人并没有建构一个作为独立的哲学研究领域的意识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意识论思想的系统把握。黄楠森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三个层次,或者说是有三个具有一定重叠性的对象。最大的、最高层次的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客观世界。因此,哲学的第一部分就是宇宙观,也叫世界观;第二个层次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因此哲学的第二部分是历史观,也就是唯物史观;第三个层次的对象是意识,因而哲学的第三部分就是意识论,或者叫精神论[1]。可见,意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的当代意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这部专著以邓小平的当代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主体内容概括为面向现代化的意识、面向世界的意识、面向未来的意识三个主要部分,并把邓小平的现代化意识置于世界意识和未来意识这样一个广阔而深远的时空背景之中,为我们梳理了邓小平当代意识论的思想脉络和逻辑构架。
  首先,着重阐明了邓小平面向现代化的意识,这主要包括面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经历的种种曲折和挫折,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所产生的强烈发展意识;面对中国现阶段的现实国情和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选择中国现代化道路所产生的理性选择意识;面对中国现代化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特殊矛盾和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的路径和方法所产生的独立创新意识;面对当今世界从第一次现代化(即工业化)向第二次现代化(即信息化)跨越进程中,完成中国面临社会“双重转型”和现代化“双重任务”所产成的现代信息意识;面对后发展国家打破常规缩短与发达国家现代化差距,迫切需要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所产生的注重时效意识,等等,构成了邓小平面向现代化的意识篇;
  其次,着重阐明了邓小平面向世界的意识,这主要包括面对世界现代化和高新科技革命大潮,为使中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产生的放眼全球意识;面对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条件下,总结旧中国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的沉痛教训,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产生的全面开放意识;面对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外开放成为当今世界潮流和历史趋势条件下,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的国际交往意识,等等,构成了邓小平面向世界的意识篇;
  再次,着重阐明了邓小平面向未来的意识,这主要包括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倒退和曲折局势,反思历史,忧国忧民忧党所产生的拳拳忧患意识;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产生的未来意识;面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弊端和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的矛盾,正确处理代际代内关系,制定中国作为拥有十多亿人口大国未来发展战略所产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等等,构成了邓小平的未来意识篇。
   另外,还着重阐述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当代意识的丰富和发展。以上内容形成了邓小平当代意识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我们进一步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意识论》提出并阐发了不少具有创见性的新观点。比如,邓小平当代意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基本原理的观点;邓小平当代意识既根源于当代社会存在,又具有认识社会存在,提升社会主体素质、指导社会实践价值的观点;邓小平发展意识包括发展地位意识——“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目的意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发展战略意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意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规律意识——“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发展主体意识——经济社会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关键在人”,发展条件意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观点;邓小平选择意识是以现代化建设道路选择为基本点、以现代化建设方法手段选择为创新点、以现代化建设时机选择为关键点的观点;邓小平创新意识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先导,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基本点,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为基本思路的观点;邓小平的全球意识包括全球趋势意识、全球竞合意识、全球对策意识的观点;邓小平忧患意识主要包括忧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忧国民的生活和素质、忧党的生死和存亡、忧天下的和平与发展的观点;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和谐统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和谐统一的观点;等等。这是作者在长期致力于邓小平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中独立思考的结果。正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理论研究是要耗费革命理论家全部心血的崇高事业。这部专著的出版体现着作者锲而不舍、潜心钻研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理论自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