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轮滑教学助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作者:王 洁




  [摘要]探讨了利用轮滑助学器辅助轮滑教学的必要性;介绍了借助轮滑器为学生提供安全、有效的保护与帮助进行轮滑教学的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与改进后助学手段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与分析。结果证明,改进后的教学方法可有效缩短轮滑初级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助学器,轮滑教学,助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86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4-0355-03
  
  1问题的提出
  
  初学单排轮滑练习站立及滑进时,通常采用手扶栏杆或靠他人搀扶2种手段试图实现助学。实际练习表明,虽然手扶栏杆能使初学者勉强站立行走,但由于固定栏杆不能随人而动,无法解决随意滑进改变方向时的保护帮助问题;靠他人搀扶虽然能使初学者勉强站立滑进,但因站立不稳身体会出现不可预料的无规律性动作,使搀扶者很难与被搀扶者的动作和谐一致,造成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由于没有理想的保护帮助措施,初学者发生伤害事故屡见不鲜[1]。调查资料表明,在高校大学生中愿意参与轮滑运动的人数占86.78%,其中想参与但害怕摔跤、受伤的人数占到了38.92%,这部分学生不得不放弃学习。对初学者实施有效的保护与帮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试研制了ZXL-U型助学轮滑器(下简称:助学器),助学器由四根连杆连结上小下大两个U形框构成主体框架,在下U形底座框架下侧,连接有四个万向转动脚轮支撑于地面[1]。外观、尺寸如图1所示。
  
  
  2实验对象与方法
  
  实验前随机抽取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从未接触过轮滑运动的63名学生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32人、对照组31人。实验组在初级教学中使用助学器辅助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统计有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3教学步骤与方法的比较
  
  3.1学习站立阶段
  在对照组前两次课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原地站立、踏步以及各种诱导性练习时,由于没有有效的帮助手段,学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穿着轮滑鞋站立并练习,结果往往使教师的练习要求得不到真正落实。
  实验组学生在教学中,借助助学器进行半坐、半撑、半站立练习,使踝关节逐渐适应负担大部分体重,继而借助双臂的扶撑完成原地双足站立、单足站立、蹲起练习,使初学者下肢逐渐得到锻炼,下肢肌力的增强,对学生掌握稳定的站立提供了保障,这种方法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由于这种练习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保护与帮助,一节课中学生基本都在练习,大大提高了练习的密度,为缩短教学时数提供了有利保证。
  
  3.2练习行走与走滑阶段
  当学生基本适应穿着轮滑鞋站立后,进入练习行走与走滑阶段。
  在对照组的教学中,该阶段主要采取他人搀扶或手把栏杆实现助学,但由于固定栏杆不能随人而动,无法解决前进中随意改变方向时的保护帮助问题;他人搀扶的助学手段则更难满足初学者随意行进时的需要。由于此阶段练习对身体重心在左右两足之间的转换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教学方法中又没有合理的保护帮助措施,学生在练习中由于惧怕摔倒,极易产生疲劳,因此造成学生在课中休息时间远长于练习时间的被动局面,降低了学习效率。
  实验组学生借助助学器进行原地踏步、前后交叉步滑动及“八字步”迈步行走等练习,待学生熟练掌握上述技术后,即可借助双臂的支撑学习单足侧蹬双足支撑滑进技术,使学生逐渐适应滑行状态;当学生熟练掌握单足侧蹬双足支撑滑进技术后,借助助学器做单足侧蹬、单足支撑滑进练习,逐渐过渡到自由滑行阶段。由于实验组教学助学手段合理,基本避免了学生摔倒现象。此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符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可收到良好的助学效果。
  
  3.3练习滑行阶段
  该阶段对照组的教学是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技术动作要领后,学生在没有有效保护与帮助的状态下自己练习、自己体会、慢慢提高。结果在学习中学生出现摔跤的情况屡屡发生,甚至发生伤害事故,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教学进度。
  实验组学生在教师讲解、示范技术动作要领后,使用助学器自主进行多种直、弯道滑行技术诱导练习,继而进行直道滑行和弯道压步技术练习。由于采用了有效的保护帮助措施,学生在练习中不再担心摔倒,而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大胆尝试滑行及压步技术动作上,因此掌握动作快,练习效果好,对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实际意义。
  
  3.4逐渐摆脱助学器进入自由滑行
  经过以上反复练习具备一定滑行能力,基本掌握直弯道滑行技术后,人体向后移出助学器U形口外,双手轻扶助学器扶手区后端在U形开口外练习滑行,逐渐脱离助学器的帮助,直至摆脱助学器完成向自由滑行的过渡。
  
  4效果分析
  
  4.1助学器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轮滑技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掌握平衡、熟练技术技能的过程。对于初学者必须经历的“站立—行走—走滑—滑行”4个阶段来说,站立是学习轮滑的基础,行走和走滑是学习滑进技术的过渡,滑行是学习的目的。从实验结果来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其效果出现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经过6学时的学习之后,除4人未能完全摆脱助学器外,其余28人均能够摆脱助学器实现自由滑进,占实验组学生人数的66.67%;此时对照组能够自由滑进的学生人数仅为8人,占对照组学生人数的25.81%。经统计学t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0.01)[2]。
  经统计,实验组32名学生中有1例因未按照要求正确使用助学器(双手脱离了助学器)而摔倒,其余31人均没有发生过摔跤现象。而对照组31名学生中,该学段学生摔跤次数高达106人次,显著高于实验组(<0.01);当教学进行到第8学时时,实验组32名学生中除1人因协调性很差未能掌握弯道压步技术之外,其余31名学生均已熟练掌握直、弯道滑行技术,占实验组学生人数的96.88%;而对照组学生中基本掌握直道滑进技术的学生人数为18人,占对照组学生的58.07%,基本掌握弯道滑行技术的人数只有9人,仅占对照组学生的29.03%[2]。
  
  4.2助学器对轮滑学习腿部技术的影响
  在学习轮滑时,足部的蹬地动作是推动人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因此,初级教学首先应解决正确的侧蹬技术这一问题。2个组经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侧蹬技术后其效果出现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经过4次课的学习之后,蹬地技术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完成起步6次蹬地时的滑行距离平均值为10.88m,对照组为6.74m,经统计学t检验,2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此外,常见错误比较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见表1、2。
  
  
  表1、表2结果显示,2组学生蹬地错误动作率的比较均出现显著差异,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两组学生有效练习时间的差别所造成的。由于实验组对助学器的使用,大大延长了练习的有效时间,此时,学生可将有意注意完全放在蹬地技术要领的领会上,提高了练习效率;而对照组学生由于互相搀扶或手扶栏杆练习时,因被搀扶者无规律的泛化动作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保护与帮助,搀扶者与被搀扶者均很容易产生疲劳,出现了坐着休息的时间远长于练习时间的现象,他们在该学段练习中,大部分的有意注意都放在了怎样保持平衡、不倾倒上面,很少能够用心去体会技术要领和要求,因而导致对技术的掌握出现了差异[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