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试论社会比较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作者:许海文 朱晓容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社会比较与生活如影相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比较可分为相似比较、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在比较过程中,会产生认同效应和对比效应。本文试从社会比较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社会比较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向上比较,向下比较。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4-0323-03
  现代社会对教育、教师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相比以前,教师担任着更多的工作,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额外的报酬和社会的认可。相反,教师却要承担起学生出现越来越多的严重行为问题和学习成绩下降的责任。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强,职业满意度却逐渐降低,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教师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不合理感,这种不合理感最终会导致职业倦怠。迄今为止,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比较多,尤其是国外的研究非常深入,涉及到了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产生的影响,影响因素,预防干预策略,人口学变量研究等。但这些研究却忽视了一点,即职业倦怠主要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Buunk & Schaufeli认为,同事之间的比较对职业倦怠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Carmen Carmonal等人研究证实对同事之间比较的反应与职业倦怠呈一定的相关。本文试图从社会比较理论的角度来阐释同事之间的比较是怎样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
  
  1关于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作为术语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提出来的,也有学者称其为“职业枯竭”。对职业倦怠一词概念的界定有很多种,但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Maslach所做的界定。Maslach and Jackson在完善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时进行了更加系统的研究,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三个组成部分,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降低的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情绪衰竭是指由与他人频繁的接触而引起的情绪耗尽感,是职业倦怠中最明显、最核心的部分,反映了与压力有关的特质。去个性化是指对人的消极态度或冷淡反应,反映的是职业倦怠中与工作过程有关的特质。降低的个人成就感是指与他人工作时个人能力感、成就感的下降,反映了职业倦怠中与人格有关的特质,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降低[1~2]。
  职业倦怠主要发生在助人行业中,如医护人员,律师,教师,警察等。与其它职业相比,教师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职业倦怠[3]。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4]。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对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教学生涯,学生的学业成绩会产生严重后果。具体说来,教师职业倦怠可能影响教学质量,也可能导致工作不满意,工作疏远,身心不健康,教师流失。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降低其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5]。此外,职业倦怠还会给教师、家庭、组织以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2关于社会比较
  
  从人类社会起源开始,人类就有想了解自己、评价自己的欲望和动机。然而人们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呢?毫无疑问,人们运用和他人的社会比较来获得对自己的看法。社会比较指的是个体和与自己有着类似特征的其他个体进行的比较。第一个系统提出社会比较理论的人是Festinger。他指出人们有想要评价自己能力的根本欲望,当人们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不确定,尤其是缺乏客观标准时,常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获得对自己的评价。后来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观点。可以说,人们正是为了消除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去寻找比较对象,尤其是寻找和自己有着相似特征的他人。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只涉及到观点和能力的比较,后来Stanley Schachter将情绪纳入到社会比较的范围。
  当个体想对自我进行准确评价时,往往会选择和自己有着相似特征的他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称为相似比较。相似比较基本发生在个体与他人存在社会联结时。人们习惯于与自己生活周围的,但和自己不同的人作比较。Turnbull和McFarland指出,除了和一般人比较外,人们还很重视和那些与自己有重要社会联结的人进行比较。有研究证明,当自我进步或自我提升是社会比较的主要动机时,不相似比较就发生了。不相似比较主要包括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与比自己优越的人进行比较,叫向上比较;与比自己糟糕的人进行比较,叫向下比较。关于向上比较,Festinger曾指出能力比较是单向向上的驱力(unidirectional drive upward)在起作用。换言之,人们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价时,是一种自我进步的动机促使他们选择向上的比较方式。不确定性的降低和自我进步引发了向上比较。而对于向下比较,研究者认为它是自我提升和积极情感的源泉。对此有比较系统研究的是Wills提出的向下比较理论。该理论指出,体验到负性情绪的个体可通过与比自己更不幸的他人的比较,来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well-being)。
  上述有关社会比较的内容都是从比较者个人有意识的、主动的角度来阐释的。事实上,社会比较有时是自动发生的,连个体都未意识到比较动机时就已发生了。正如有些研究表明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影响个体的比较,而不管个体是否选择了它们。社会比较会自动地发生,它可能是社会交往中几乎不可避免的元素[6]。
  
  3社会比较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许多工作相关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有关,如时间压力太大,同事关系不融洽,班级规模膨胀,资源缺乏,恐惧暴力,学生行为问题,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晋升机会渺茫,缺少支持,不参与决策等。同样,社会比较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总是处在和同事进行社会比较的氛围中,如教师们在办公室交谈彼此的课程、学生的情况,所透露的信息往往会引发社会比较[7]。个体倾向于与自己有着重要社会联结的他人进行比较。因此,同事就容易成为教师进行比较的对象,这种比较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恶化或降低、消除都有重要影响。
  
  3.1社会比较中认同和对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Buunk and Ybema认为,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取决于个体是否与比较对象形成对比或认同。在向上比较中,人们关注彼此之间的相似性,试图从别人那里重新认识自己,并考虑哪些情形可以为己所用,这可能会增强积极的情感,获得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同时,个体可能会把他人看成是已打败自己的竞争对手,而这会让他们产生消极的情感,如暗示他们低人一等,诱发嫉妒和挫折感。在向下比较中,认同可能意味着个体认为自己和表现差一些的人是一样的,也可能认为那些表现差的人的境况就是自己将来的缩影,从而诱发消极情感。
  1)向上比较中的认同和对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许多研究者认为向上比较有助于个体产生积极情感,如希望,灵感,乐观,让比较者建立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Bram P. Buunk等研究揭示,向上比较可能引发积极情感,也可能增强相对剥夺感产生的机会[8]。研究显示,教师职业倦怠受到组织情境因素的影响,如与领导的关系、同事的关系,且这些因素在诸因素中居于首要地位。教师时时处在和同事进行比较的环境中,有些比较是教师自己意识到的、明显的、有意的比较,如对学生、学业成绩和课堂的比较,奖金、福利待遇的比较,工作量的比较等;有些是教师未意识到的、潜在的比较,如受领导赏识、升迁机会的比较,参与决策的比较等。与同事进行比较的结果会对教师自身的心理、生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恶化或减缓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与同事的向上比较中,认同意味着教师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达到比较对象所取得的成绩,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比较对象,这就会使教师产生奋发向上、赶超他人的动力,增强斗志,激励教师自身不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乐观自信的人格特征,提升其自我价值感。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或是降低罹患教师职业倦怠的机率。对比则暗示着教师自己与比较对象稍逊一筹,产生无能感、无助感,获得消极的自我概念,降低其自我价值,形成工作压力,也可能引发嫉妒和挫折感。长此以往,必将逐渐消蚀掉教师从事这一职业的兴奋感和崇高感,有些甚至情绪耗尽,消极对待学生,错误评价自己的成就,工作满意度低,主观幸福感低,这些迹象类似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而对于已患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则会起到催化作用,加重其症状和水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