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
作者:陈兆前
4)效果评价。为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就感,提倡实行评价多元化。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评价成为提高学生生物素养的方法之一。
3.3课程整合的目标
1)教学目标多样化。根据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阶梯式、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达到基础性的均衡发展和个性化的特长发展。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师生平等参与、真诚合作,体现“动中学”“议中思”“感中悟”的教学本质;潜移默化,在自悟中促动学生的心灵。在这一模式下,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饱满、精神愉悦、积极参与、勇于表现,课堂充满智慧的火花和创造的快乐。互动式、人性化的课堂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2)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3)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使生物教学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学习成为兴趣,让学生成为主体;
4)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就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或网上咨询,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
5)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进行自我改造、重组、创造,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以拓宽其视野,扩充其“内存”;
6)教学结果创新化。信息技术的介入使生物课程学习的环境得到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必将形成。
4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定位。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习方法指导者、课程教学研究者、学生未来设计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切忌单纯操纵机器,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成为“计算机面孔”,以“机灌”代替“人灌”;
2)课件制作的要求。①共享性。最好设计成网络课件,以便他人通过网络便捷使用;②交互性。要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便于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进行有效学习;③重组性。要注意制作平台和操作平台的普遍性、兼容性,注意课件的开放性、可重组性,使其每一有效部分在简单修改后都可投入再使用;④实效性。要减少无关信息干扰,避免学生在相关页面间跳转而迷失方向;
3)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理论进行课程整合。要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嫁接”,做到“学教结合”,即“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网络不仅是教的工具,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4)不可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长处。传统生物教学与现代生物教学相比,也有现代手法无可替代的优势:教师以自己的特长感染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顾及教材具体内容的做法,只怕不仅不能促进课程的有效整合,还会损伤生物教学的人文化特点,败坏学习的兴致;
5)必须提高运用外语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学习外语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习惯,丰富思维方式,拓展思维空间。只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与课程的整合更有效。如熟练掌握Word操作,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通过Frontpage集成大量的学习资源,数据统计可以用Excel实现,这样,方便了资料的查找、积累与保存。同时,实施课程整合,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6)如何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应用网络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但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知识交流、情感交流的优势,多媒体网络是不能代替的,应积极探讨网络条件下怎样达成情感教学目标;
7)切实优化评价机制。要积极探索、大力推进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改革,建立数字化档案系统和质量监控系统,建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管理性与激励性相结合这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