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重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

作者:肖 平 米曙娟




  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学生认可,更有一般教学不能实现的综合能力培养的意义,以其中《我校大学生勤工俭学政策建议》调查组为例。该调查组提交的调查报告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包涵以下几部分:“主体部分”包括勤工俭学政策问题陈述、调查问卷、网络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分析、我校勤工俭学政策调查、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政策比较、关于我校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的政策建议。“附件部分”包括调查策划及经费预算、小组任务分配情况表、小组会议纪要、个人感言、相关文件等。这类课外调查活动让学生获益匪浅,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首先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同学在调查小结中这样说:“现在,我学会关注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并把实际中了解到的政策拿来思考,而以前则是纯粹的记忆,大部分内容会随着考试的结束而遗忘…”,有的写到:“我不再像以前主观臆断,我学到了如何对一个政策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考虑问题更为周到细致,在设计方案时要求预见结果,在总结问题时也要辨证分析;再次是团队协作精神。正如有同学在小结中所写:“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相互帮助、团结一致、协同工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永远值得怀念”,有的写到:“在活动中,我学会了怎样与人协作才能做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懂得了与别人怎么交流”。同学们都表示“希望学校在以后的学习中多给我们机会与社会接近!”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种实践是欢迎的、积极的。他们深切感到其各项能力,包括策划能力、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等均在活动中的提升。一般来讲,调研结果老师还会安排一个报告时间进行全班交流,很多同学要站在讲台上面队众人去陈述自己的研究报告。
  总之,这是对学生理论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双重锻炼。这种成本较低,简便易行的实践方式是卓有成效的。但这一教学方式有一最大的难题就是它为常规教学方法所不能规范,它经常不是以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为基本教学方式,它也不能用常规的闭卷考试方法来衡量其教学成果。
  
  3项目载体,开辟实践新渠道
  
  2005年,学校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积极参与了政府的规划战略研究和“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担任了多项课题,公共管理学院凸显出政府智囊的作用:学院专家教授参与完成了多项政府规划,如《四川省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总体战略研究报告》、四川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科技问题研究》、《金牛区“十一五”社区建设规划》等,这就为增强公共管理本科教学实践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在完成课题过程中,老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走进政府、走进社区、走进基层。部分学生还参与了相关课题的前期调查工作。
  借助金牛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2002级《公共伦理学》课程班同学,在老师和研究生带领下,先后走访了金牛区沙河源街道办事处泉水社区、友联社区和古柏社区三个社区。在走访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三农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在城乡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着尴尬而窘迫的处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正在或将要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就业培训问题、发展集体经济问题、城市化的进度问题等等。通过几位基层干部的讲解,同学们对政府行政的操作流程,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财政预算等有了更加实际和理性认识。无论是目睹社区治理的现状,还是倾听基层领导的意见和方案,都让同学们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同学们均表示,几个小时的访谈学到了在学校几年都学不到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组.中国MPA[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