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自我效能、兴趣水平与学习策略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佑坝 龙绍赟




  [摘要] 本文运用相关分析法及个人访谈法对来源于高职院校三大类学生的归因倾向、学校环境、兴趣水平、焦虑水平、学习策略水平、动机水平、动机行为、自我效能愿水平分别与他们的自我双能愿水平、兴趣水平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 自我效能,兴趣水平,学习策略,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6)05-0392-05
  
  1 论题的提出
  
  现今高职院校学生基础不够扎实、自学能力较差、学习兴趣较低落、学习不够刻苦、厌学情绪较浓。即使是素质稍好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不够强,学习策略意识也不够强,常常不能很好地监控自己的行为,较缺乏学习毅力与恒心,自信心较差,学英语往往是心有余而持久力不够。对于这类学生,如何更快更好地调动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以促进他们学业成就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的一大研究课题。
  我国对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只涉及诸如内外在动机、学习策略、自我效能、兴趣、归因等少数动机结构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偶尔也有涉及与学生自我监控行为的关系研究或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如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关系的研究。并且这些研究主要针对初、高中学生,只有少量针对大学生,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有关这些因素的系统性实证研究少有人涉及。本文通过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对来源三大类不同学生的归因倾向、自我效能、兴趣水平、焦虑水平、学习策略水平、动机水平、学校课堂环境、动机行为分别与自我效能感水平、兴趣水平作了分析,找出了它们之间关系程度,目的是能对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兴趣水平等因素的有效培养提供一点科学依据,以达到对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动机行为因素的有效调节,培养出他们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
  
  2 研究过程
  
  2.1研究被试
  1)选择研究对象标准。三类学生被试选择参考标准:厌学的参考标准是学习时注意力不够集中,主动性不强,不能持之以恒,学习兴趣低落,学习行为懒散,学习纪律观念不强,学习不刻苦,课外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很少,多数学习成绩常常落后于班上其他同学(不及格或勉强及格),自卑心较强;乐学的参考标准是学习时注意力较集中,学习主动性强,能持之以恒学习,兴趣高昂,学习勤奋,纪律观念强,学习行为紧张有序,课外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大多数成绩上游,自信心强;次厌学参考标准是注意力时而集中,学习时而主动,难能持之以恒学习,学习时有兴趣,有时还勤奋,纪律观念时而强,学习行为时而紧张,时而松懈,多数学习成绩中下游,自信心一般;
  2)被试选择对象。根据以上标准,从两所高职院校709人的五年制大专一年级学生及高职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中精选出20名厌学者、20名乐学者、20名次厌学者(共60名)作为被试。其中五年制大专一年级学生中厌学者5名、乐学者5名、次厌学者5名(男6名,女9名);高职一年级学生中厌学者10名、乐学者10名、次厌学者10名(男8名,女22名);二年级学生中厌学者5名、乐学者5名、次厌学者5名(男5名,女10名)。随后的个人访谈考虑到具体执行的困难,只在笔者所教的某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中进行,涉及到各个层次共9人。
  
  2.2研究材料
  自变量测量工具:①学生自我效能问卷;②学习策略问卷;③兴趣水平问卷;④焦虑水平问卷;⑤动机水平问卷;⑥归因问卷;⑦学校环境问卷。上述问卷都参考了外国专家原始资料并结合中国高职生现状进行预测后稍有修改,信度都在0.65以上,积分方法基本参照原始常模并结合中国高职生现状略作改动。限于篇幅,这里略去具体情况。
  至于本研究的因变量材料,本文将外语学习主动性得分与外语学习恒心及上学期期末考试专业科目(精读与听力)成绩分类转换成标准分后按1:1:1的比例加总即得。
  根据本研究外语学习动机行为的定义,外语学习动机行为主要包括外语学习的主动性,外语学习的努力程度,以及外语学习的恒心等行为表现。本文结合三大类学生分类标准对三种标准某些因素进行量化,“外语学习的主动性”用记外语笔记频率情况加预、复习频率情况来体现,“恒心”用出勤率加作业频率情况来体现,“努力程度”用上学期期末专业科目精读加听力成绩来体现,因为此成绩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因此,本文外语学习动机行为的表现可以具体量化为:(记外语笔记频率情况+预复习频率情况)+(出勤率+作业频率情况)+(期末专业科目精读+听力成绩)。每种表现以四个档次打分,从“从不”(0分)、“有时”(3分)、“经常”(5分)到“每次”(7分)。本文所涉及到的动机行为这个因变量运用进行了标准化的数据。
  
  2.3研究程序
  在期末考试后,即刻发放问卷,在讲清楚测试目的的同时,创造出一种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轻松个性化答题;将学生归类后,将每个学生的具体细分按序号加总后,录入电脑,建立变量数据库;按电脑程序,逐项先作方差分析再作相关分析。
  
  2.4研究结果与讨论(见表1,表2)
  表1的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三大类学生在八大因素上的变异以乐学类最大,厌学类最小,次厌学类居中。方差分析发现三大类学生在八大因素上的差异是不同的。自我效能F(2.59)=10.154、p=0.000,兴趣水平F(2.59)=11.830、p=0.000,焦虑水平F(2.59)=10.154、p=0.000,动机行为F(2.59)=18.852、p=0.000,学习策略F(2.59)=6.507、p=0.003这五大因素差异显著,而学校环境F(2.59)=1.152、p=0.323,归因F(2.59)=1.420、p=0.250,动机水平F(2.59)=2.330、p=0.107这三大因素差异不显著。
  进一步的效应检验发现:次厌学类与乐学类相比在焦虑水平(t=3.865,p=0.000)、自我效能(t=2.863,p=0.007)、学习策略(t=23334,p=0.025)、兴趣水平(t=2.253,p=0.030)、动机水平(t=2.074,p=0.045)上存在显著差异;厌学类与乐学类相比在自我效能(t=4.283,p=0.000)、兴趣水平(t=5.065,p=0.000)、焦虑水平(t=5.164,p=0.000)、动机行为(t=7.365,p=0.000)、学习策略(t=3.813,p=0.001)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次厌学与厌学相比只有兴趣水平(t=2.505,p=0.017)、焦虑水平

[2]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