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由书法创作到潜意识的阐释
作者:师 晖
书法创作还有一种心态——玩。就是把书法看得不神秘,不是“面对至尊”,而是随心所欲,无精神压力,抱着玩的态度去挥运,按照当代启功先生的说法:“书法就那么回事,不要搞得太玄”。朱熹注《游于艺》曰:“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这是精神活动达到的更高境界,也是书法创作的高妙之处。处于“游”的状态,借物调心,人至所思则无所不至,无所挂碍,精神也就畅怀到一种自由无限的时空。精神遨游,产生的是情不自禁的怡悦,已经超然世俗,不以功名利禄所困扰,精神不断升华,自然寄情于艺,借艺达情,这正是潜意识外化的显著条件和特征。书法创作是学习书法的目的,也是每个学书者展现自己风彩的舞台。成功的创作究竟靠什么呢?有人说主要靠功夫深浅;有人说:主要靠灵感。笔者认为,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较恰当,作为书法创作,功夫是基础,灵感是发挥,如对应到心理学领域,功夫是潜意识的储备形成,而灵感则是潜意识的调动和外化,那么书法创作则是潜意识的外化过程。潜意识外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作品水准的高下。潜意识发挥得越充分,外化就越多,越能接近“天人合一”。
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天朗气晴、惠风和畅”,羲之“心旷神怡”、“如有神助”,为后人留下那件旷世杰作,他“醒后(酒醉状态)便书百千本无知者”(赵构《韩墨志》)。笔者认为《兰亭序》之所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成功的秘诀还是符合“功夫+潜意识外化=成功作品”这个原则。
中国书史上的一些大家,如:米芾的“颠狂”,杨凝式的“疯态”,张旭的“狂草”,鲜于璜的“醉书”,不是疯就是醉。这种超常状态好象使人难以理解,如果你一旦拥有了潜意识这把钥匙,便可破译其中很多奥秘,甚至连“李白酒醉作诗”,“武松醉后打虎”,普通人“酒后吐真言”,都可明确理解。这些例子表面上有所不同,而本质是相同的,都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潜意识仓库中过去经验充分外化,理性减弱,心理不能自控,所以各自都产生了自己的杰作。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时处在极度悲愤状态,这种心态作书,似乎是作书的不利因素,但他确实写下了这篇“天下第二行书”,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当人处在悲愤状态时,往往失去理智,有超常状态,理智消退,潜意识大门开启,存在潜意识仓库中的许多“经验”、“冲动”、“本能”统统外化,表现出的仍然是不可自控的无我状态,所以颜真卿悲愤作书亦能出“神品”,用潜意识学说仍可以解释。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法律不允许人们失去理智,人在无我的状态下会作出一些蠢事,而艺术创作失去理智能表现出天真烂漫的自然情趣,这就是潜意识外化的正面效应。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如果仅从以上几个方面理解把握,肯定有牵强附会之感,“过去经验”的包容量是极其广泛的。书法姊妹艺术的美感,都是潜意识仓库中必须贮存的信息,只要不断地“充电”,强化字外功夫,调整心理结构,书法创作的内涵、外延就越丰富,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文气息就越浓郁,风格就越鲜明,创作就越成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