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花的美是一朵生命的绽放
作者:蔡 亮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王国维先生论及“有我之境”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⑨在川端的审美视野里,透过感觉观察世界而达到的“自我一如、万物一如”的境界,所以川端呈现给我们的自然之美总在伴随强烈的主观色彩,他饱含激情在自然中的探寻似入“无我”之境,又似给人庄周梦蝶之感,更不知不觉中进入一个“物我一如”的纯美境界。在《雪国》的结尾,当岛村在辽阔的星空下仰望银河,不由得仰天长叹,“仿佛自己的身体悠然飘上了银河当中。银河的亮光显得很近,像是要把岛村托起来似的,犹如一条大光带的银河,使人觉得好像浸泡着岛村的身体,飘飘拂拂,然后伫立在天涯海角上。这虽是一种冷冽的孤寂,但也给人以某种神奇的魅惑之感。”②
对于这一点,川端自己的解释就更有说服力:“因为有自我,天地万物才存在。自我的主观之内有天地万物,以这种情绪去观察事物,就是强调主观的力量,就是信仰主观的绝对性。这里有新的喜悦。另外,天地万物之中有自我的主观,以这种情绪去观察事物,这是主观的扩大,就是让主观自由地流动,而且这种想法发展下去,就变成自我一如、万物一如,天地万物丧失了所有的境界而融合在一种精神里,成为一元的世界。另一方面,万物之中注入主观,万物就具有精灵。换句话说,这种想法就成为多元的万有灵魂说。这里有新的拯救。”①
结语
叶渭渠认为审美理念上川端康成继承传统的“真实”文学意识。这与“物我合一”的思想一脉相传,因为“真实”文学意识始于原始的自然的纯情,以主情为基调,以真实的感动为根本,体现在真实性和自然性上,即体现在朴素的自然“物”的“真”上,以及人性根本的真实性上,是以个人感情的朴素自然的感动为主体的。因此,这种自然主义以主观感受为对象,聚焦于“物”追求的不是外面的写实,而是“内面的写实”②。 在艺术创作中,川端植根自然、聚焦于“物”,他将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地契合在一起,大自然中的万“物”和人的真实内在情感紧密结合,所以就有了《雪国》中的“暮景中的镜中映射”。 川端将黄昏、火车窗、人在其中的映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堪称经典。这也不禁让人想起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的: 枯藤、老树、昏鸦,望秋野悲凉,蒿草凋谢、藤枝败落,一片萧条景象,情景交融、物我两化,让在天涯者如何不感物而感怀。想象你我静默地站于将开未开的花前,花的美是一朵生命的绽放,生命之美在于自然的每个瞬间,用心读花,可以听到花语和自己心灵的声音。
作者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分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①②纪贯之等.古今和歌集[M].杨烈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③①川端康成.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释[A].川端康成文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O-132.
④⑤⑩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A].叶渭渠编.川端康成散文选[C].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
⑥⑦叶渭渠.川端康成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9-186.
⑧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6-90.
⑨叶渭渠.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37-143.
①全贤淑.传统文学悲与美的震撼——以《雪国》传承的“物哀”美为中心[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02):105-108.
②周建萍.“物哀”与“物感”——中日审美范畴之比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04):51-54.
③李学勤.礼记正义[A].十三经注疏(标点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73.
④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728.
⑤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48.
⑥⑩川端康成.雪国[A].川端康成小说选[M].叶渭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⑦川端康成.花未眠[A].川端康成文集[M].叶渭渠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⑧叶琳.论川端康成文学的审美取向[J].当代外国文学,2005(03):143-147.
⑨王国维.人间词话[M].徐调孚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②叶渭渠.20世纪日本文学回顾与思考[J].日本学刊 1999(06):103-1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