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无尽的伤痛,永远的牵念
作者:孙新峰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随着电视剧《梅花三弄》和《大话西游》的播出和风行,这句歌词曾经打动了多少痴男信女的心,促使他们前赴后继,品情尝情,演绎出多少让人唏嘘的情爱之颂歌?“情”这个字眼的确是既迷人又磨人。《永远的蝴蝶》也是这样,作者用画布般的文笔,浓墨重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间至爱至情的梦幻之境,让人读后心情久久不能轻松。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先生写的一篇微型小说。仅有524字。写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在一个雨天,“我”的恋人樱子自愿帮“我”到马路对面去寄信。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年轻的生命消失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原因就在于作品巧妙而高超的表现艺术。正因为作家善于谋篇布局,匠心独运,作品才有了很强的感染力。其实,本文的情节完全可以概括为:未婚妻樱子寄信时不幸出车祸身亡。即文章由一个动作——樱子寄信和一个反动作——被车撞死来组织文章,将环境、人物、情节缀连了起来。小说的线索很清晰,一封信、一场雨、一个寄信的动作、“我”的内心情感的变化等贯穿全篇,读起来丝毫没有阻和隔的感觉。众所周知,微型小说是一种篇幅短小、情节单一、结构完整、讲求寓意的小说品种。也被称为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袖珍小说。《永远的蝴蝶》故事情节虽简单,但给人的思想、情感带来的审美冲撞却是巨大的,让人回味无穷。与那些充满着政治烟火味的小说不同,本篇小说没有反映深刻的现实问题,它宣泄的只是个人的小情感,也就是男主人公那种失去恋人后的悲痛、悔恨、自责、惋惜、眷恋等种种情感浸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使小说景中有情,事中有情,像一团烟雾笼罩在文章中,使小说整体意境营造上显示出氤氲之美。
《永远的蝴蝶》一文的景物描写并不多,但是它却具有非常丰富的意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极富于诗意的活动场景。主要采用了第一人称主人公视角的叙事方式,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富有意味的景物描写和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使小说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股悲情,具有一种清新别致之美。作者着重抒写了“我”在雨中目睹车祸时的心理感受。樱子的死是那样突然,下月的喜庆婚礼变为泡影。面对惨剧,“我”心如刀绞。虽是春天,却分明感受到了深秋的凄冷。好像世间的一切都为之停转静默了。而且,这种第一人称叙事还和“雨”这个大环境融合在一起。“我”所有的感受都是在客观的雨中发生,这就为主客观相融合传情写意创造了条件。这里的“雨”不只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观照和再现。如文章开头写道:“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寥寥几笔就营造了一种愁苦的氛围,它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伤感的基调,并暗示了后面的不幸。读者完全可以感觉到,作者笔下的“雨”没有杜甫笔下“润物细无声”的可人和亮度,有的只是李后主笔下的灰暗和凄迷。它是自然的春雨,如“那时候刚好下着雨”;它又是灾难和不幸的象征,如“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它还是泪水和痛苦的象征,如“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想起象征派诗人戴望舒那首著名的《雨巷》诗,景虽有别,其惆怅之情依然。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含情的景语给了读者这样的审美感受:闪烁的灯火仿佛哭泣的眼睛,湿冷的街面好像含泪的面容,孤独的不是邮筒,而是“我”自己。应该说,作者在意象撷取上是颇显艺术匠心和眼光的。如“孤独的邮筒”、“一把小伞”、“一封信”、“一只蝴蝶”等。俗话说好事成双,这些形单影只的关于“一”的意象是不是一种暗示?难道冥冥之中有天意,是上天早就安排好要夺走男主人公心上人樱子?痛定思痛,一切好像有预兆,一切又好像毫无征兆。这种难过痛苦的心情谁能承受?!作者巧妙地用事物的非常规变化来反衬人物的内心变化(运动),如“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这种自然界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变化,在主人公的心底眼前发生了。“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说明这种打击和痛苦是深入骨髓的。
夸张变形手法的运用,增添了小说文本的审美情趣。《永远的蝴蝶》事件可谓小,篇幅可谓短,但由于作者准确地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有力地拓展了人物内心感觉世界,因此大大拓展了心理空间和时间,使人物的内心感觉具体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很好地表达了主人公因樱子不幸逝去的悲痛心理。对樱子的不幸车祸,作者运用了夸张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我”看到的恋人身躯轻飘过人生马路,似蝴蝶落在街面时那种灾难突至的悲凉心情。“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作者调整了时差,将明媚春光置换为凄清的秋色,有力地突现了一刹那间人物的心理感受。好似一个神灵在玩弄我们,生命常青之树,在一瞬间便枯黄卷曲了。阴冷的感觉那样真切地传达了出来。接下来作者运用变形手法,显示“我”的心理时空感觉:“路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由于主人公的悲痛情感使他视觉变形,路上的一切车辆都停止运转,所有生命都在共悼樱子的离去。物理时间在飞快运转,但主人公的心理时间已经停滞。这一刹那的视觉映像将会永远印在他的心底了。由于内心的痛楚,虽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现实物理空间物象又一次变形,投影到视觉空间的人,变得异常遥远,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悲痛心理。在主人公的心理作用下,雨也开始变形了。雨“其实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情感的魔力促使主人公再次发生幻觉空间变形,把他的悔恨指向天空。是这场无情的雨阻遏了情人的携手过马路,是雨水打湿了地面(车打滑),打湿了生命常青之树(伞挡视线),也打湿了人生存的一切空间,都“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了。“雨的变形描写形成了作品的象征意绪,曲折隐喻出主人公复杂难言的自责、悲痛情绪,也易于读者通过这种‘意象特征’去把握人物的心理内涵。小说就是在夸张与变形的有力表现中,完成了永远的爱——永远的悔恨——永远的痛苦这个主题”①。
小说以《永远的蝴蝶》为标题,颇富象征意味。蝴蝶是美丽的,但是它的生命却很短暂,樱子也是生命短暂;蝴蝶的生理特征是“飞”,而樱子也曾惨烈地“飞”了一次。蝴蝶意象的本身就具有很浓的悲剧意味。夜晚的白(白风衣)蝴蝶在灾难中飞舞,整个涂上了一层黑色的背景,而玄黑色又是恐怖、死亡的象征。在文中,蝴蝶是美丽的、可爱的、年轻的樱子的化身。一方面它表达了“我”对樱子的深深眷念,永远的蝴蝶就是永远的樱子,这一矛盾的标题蕴含着千般思念万种哀愁;另一方面它将那血沫飞溅的车祸场面浪漫化,如“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恐怖的车祸像电影的慢镜头定格在读者的脑海中。没有撕心裂肺般的哭嚎,没有血肉横飞的可怕,相反它非常美丽,只是有点凄凉。绵绵的细雨和轻飞的蝴蝶不仅将无形的悲情外化,而且,这种以轻写重的手法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意味,给人以极度的凄艳之感。
《永远的蝴蝶》一文的感情基调是伤感的,一悲到底,但是它的悲伤程度却不是一样的,它有鲜明的层次感,而且,随着故事的发展,“我”的悲痛越来越浓,越来越深。文中反复手法的运用,不仅将作者的悲痛之情表达得层次分明,而且缠绵悱恻。文中多次写到雨、雨伞、寄信和过马路,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我”的悲痛之情不同程度的体现。写只带一把雨伞既突出了樱子的热情可爱(她主动要求帮我寄信),又表达了“我”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为什么只带一把雨伞呢)。写樱子过马路,突出了她的美丽,更在主要展现了“我”目睹车祸的刹那间思绪飞扬的过程,由现实到虚幻再到现实,揭示了“我”复杂矛盾的心理;不愿相信惨状,但愿是做梦,可又不能不信。信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由信开头,由信结尾。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明那是一封报喜的信。哦,女主人公手持着自己的幸福走向死亡。这样写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年轻的樱子死了让人悲伤;热情的樱子去了,让人痛惜;年轻的热情的樱子在新婚前夕如蝴蝶般飘落了,更令读者唏嘘不已。这种以喜写悲的反衬叙述将悲情推到了顶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