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发自心底的“想念”

作者:徐 静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在19世纪的英国文坛上,克莉斯蒂娜•罗塞蒂(1830-1894)是一位独具特色、闻名遐迩的诗人,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有影响的三位女诗人之一。克莉斯蒂娜•罗塞蒂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郁的家庭。父亲是来自意大利的政治移民,特别喜欢绘画和文学。哥哥但丁•罗塞蒂是英国文学史上唯美主义先驱“前拉斐尔派”的创始人之一,在绘画和诗歌创作方面均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哥哥威廉姆•罗塞蒂和姐姐玛莉亚•罗塞蒂在文学批评与创作方面也颇有建树。克莉斯蒂娜•罗塞蒂在家中是最小的孩子,自幼在家中攻读各类文学书籍,不曾进过学校。她天资聪颖,善于观察,敏于直觉,十二岁时即开始发表诗作,常常在梳妆台前,凭着直觉轻轻松松地写出美妙的诗句。她的那些似乎写着玩玩的诗歌好像是在她的头脑中自行生成的,很自然,很纯净,很和谐。20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伍尔芙评价说,克莉斯蒂娜•罗塞蒂的“直觉是那么准确、那么直接、那么强烈,它所催生的诗像音乐一样在人们的脑子里回响——像莫扎特的旋律或格鲁克的曲调。”(《伍尔芙随笔集》,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十六岁时克莉斯蒂娜•罗塞蒂就以其长诗《死亡之城》崭露头角登上文坛。这首长诗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充分展现了罗塞蒂作为诗人的天赋,显示出女诗人杰出的才华。
  克莉斯蒂娜•罗塞蒂性格内向,腼腆,文静,楚楚动人,但也比较古怪任性。她一生独居,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狭小环境中,未曾跨过婚姻的门坎。她曾经深沉地爱过,也曾有两位男友先后向她求婚,由于宗教信仰的缘故,先后都被她婉言拒绝,罗塞蒂从小受宗教的影响,后来宗教成为她生命的内核。她信奉英国国教,过着一种虔诚的宗教徒式的生活。宗教信仰决定着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干预着她的终身大事。罗塞蒂的第一位男友叫詹姆斯•科林森,是一位青年画家,深深地爱上她,但他是个罗马天主教徒,并且不肯改信英国国教,于是,罗塞蒂毅然拒绝与他结婚。后来一位潇洒的学者查尔斯•凯利出现在罗塞蒂的面前,他毕业于剑桥大学,颇有才华,曾翻译过《神曲》。他也爱上了罗塞蒂,向她求婚,罗塞蒂的家人对他也很中意,但是,罗塞蒂并不乐意,因为她发现查尔斯•凯利似乎是个不信教的自由思想者,曾经发表过怀疑宗教的言论,因此,他的求婚也遭到拒绝。作为一位美丽而又敏感的女诗人,罗塞蒂的内在情感是丰富的。然而,她的爱情之路十分曲折,尤其是,她一度爱上了才华横溢的威廉姆•司各特,却不能如愿。她曾和司各特在一起写诗作画,相处甚欢。司各特还经常以罗塞蒂为模特,画出一幅幅仕女肖像。然而,司各特却是有妇之夫,可谓有情无缘,罗塞蒂只能将这段感情埋在心底。人生有爱而结合的幸福,也有爱而分手的遗憾。在经历了情感的创伤之后,为使自己从情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罗塞蒂曾到母亲创立的小学校里去教书,又主动投身于由教会组织的贫民救济工作。虽然,她的理想是精神世界的纯粹和宗教的自我克制;虽然,她虔诚地侍奉父母并乐于助人从事慈善事业;但是,她毕竟不是超尘脱凡的圣人,而是一个有着丰富感情的女人。爱情这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失落毕竟是痛苦的,给她的心灵带来深深的创伤。不住的惆怅时常沉甸甸地压在心上,使她的抒情诗带有浓厚的忧郁悲哀的情调,犹如夜莺唱着哀吟的歌声。下面这首《想念》是罗塞蒂的一首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赞美:
  
  请想念我吧,当我已经不在——
  不在这里,在远方,寂静的田园;
  当你已不能握住我的手腕,
  握住了我的手,我欲去又徘徊。
  
  请想念我吧,当你已不能天天
  为我描述我俩的未来的圆梦,
  光是想念我吧;再相随相从,
  在一起祷告,谈心,已经太晚。
  
  但要是你把我忘怀了片刻,
  又重新想起,请也不必叹息,
  如果原先属于我的思忆,
  被黑暗和腐蚀留下一丝痕迹——
  
  那么,宁愿你忘怀了而欢笑,
  不要,不要你记住了而哀悼。
  
  此诗写于诗人与所爱男友告别之际。诗中的“你”是谁,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女诗人深深地却又无望地爱上了他。爱情,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性,是一种最美妙最深刻的感情。而正值青春妙龄的女诗人却不得不竭力抑制这美妙的感情,不得不离别男友,去那遥远的“寂静的田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况这次离别,并非情侣间暂时的小别,而是那断肠的爱的永别。诗人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于是,《想念》这首委婉动人的抒情短诗便从她的心底喷涌而出。
  理智能压抑感情,却不能扼杀爱情。在这离别之际,一直被理智包裹着的埋藏于心底的爱情突然进发了:“请想念我吧”——诗人一改往日的含蓄与矜持,不顾羞涩,直截了当脱口呼唤,出语率直、急切,似乎燃烧着一团爱的火焰。“寂静的田园”这一意象耐人寻味,既是指一个远离尘世的冷冷清清凄凄凉凉的生活场所,也象征着宗教的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诗人想到自己封闭爱情,将忍受孤独寂寞的痛苦,不禁伤感。“不在这里,在远方,寂静的田园”,诗句节奏短促,似乎能听到诗人的哽咽。而更令她伤感的是“当你已不能握住了我的手腕”,“握手”这一细节重复两次,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或许,在这离别时刻,男友正紧紧地握住诗人的手腕难舍难分;或许,在以往许多时候,男友常常握住诗人手腕倾诉衷肠。悲莫悲兮生别离,一种黯然的惆怅顿时袭上心头,诗人情不自禁喃喃自语“我欲去又徘徊”。这一独白把她痴情惆怅的面容心态刻画出来。我们仿佛看到美丽动人的女诗人眉宇间蕴藏着无限的凄婉之情,面对心爱的男友依依不舍,刚走一步即刻又退回,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
  诗的第二节依然以“请想念我吧”开头,直抒胸臆,温情脉脉。“天天为我描述我俩的未来的圆梦”、“相随相从”、“在一起祷告,谈心”均是一幅幅情深意浓的画面:一对青年男女在花园里携手漫步,在月光下喁喁情话,在爱神面前虔诚祈祷……诗人徘徊不前,不禁神思飞越浮想联翩。忆往昔,男友曾天天向她求婚,那样痴情;而自己却因为宗教的顾虑断然拒绝了他,以致今日断肠离别;从今后再也听不到爱人绵绵的情话,只能在那死一般寂静的住所长夜难眠。想到这一切,诗人怅然若失,甚至有点懊悔,“已经太晚”这一声叹息浸透多少凄楚悲哀。当然,诗人尚未绝望。“请想念我吧”,“光是想念我吧”,她连连呼唤,寄希望于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这连连呼唤,凸现出一个铭心刻骨的痴情人的形象。
  一、二两节,诗人一再祈求男友不要因她远去而忘怀,她渴望得到时时刻刻的“想念”。但是,紧接着在诗的第三节,诗人笔锋一转,用一个假设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与“想念”对立的概念“忘怀”:“但要是你把我忘怀了片刻,/又重新想起,请也不必叹息。”不难想象,要是男友真的忘怀了她,她会怎样的伤心,但是女诗人为了男友的欢乐宁愿自己伤心叹息。因为一刹那间她猛然想到,自己拒绝了男友的爱,有情人未成眷属,这会给男友留下黯然失魂的回忆。男友会因为想念她而忧伤哀悼,这是于心不忍的。她想,男友在失去自己后不该让忧伤的回忆所干扰,而应另觅爱人得欢笑。是的,他应该忘怀过去重新寻觅爱情的幸福。于是,诗人即刻发出恳切的忠告:“宁愿你忘怀了而欢笑,/不要,不要你记住了而哀悼”——这是从痛苦中迸发出来的祈求。这祈求蕴含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深情,这祈求标志着爱情是伟大的自我牺牲者。为了爱人的欢笑,为了爱人的幸福,诗人宁愿牺牲自己,宁愿独自忍受被忘怀的痛苦。这是真正的爱情。这爱情闪耀着圣洁的光泽,犹如水晶般纯净,犹如大海般深沉。这首诗的最后两行真可谓神来之笔,使全诗达到一个不平常的高度。读完掩卷,顿时感受到一颗博大的心胸对我们所施予的美的熏陶。
  由此可见,《想念》这首诗是一曲柔情缱绻的爱之颂歌。细细寻味,我们可以领会诗题“想念”之真正内涵。谁想念谁?表面上是诗人请求男友想念她,而实质上是诗人对男友的深沉想念。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悟出,爱情,并不会因为离别而从诗人的心灵中消亡;相反,爱的思潮不会枯竭,对男友的“想念”,那魂牵梦萦般的“想念”,将永驻诗人的心底。
  古今中外的爱情诗可谓一片汪洋大海,而《想念》这首抒情短诗以其特有的至诚至情尤其动人心魄意蕴无穷。这是一首发自心底的爱之颂歌,是诗人郁结在心坎上的真情的自然流泻,字字句句流淌着从心灵深处溢出的爱恋与忧伤。那黯然销魂的离情别绪,那勇于牺牲的崇高境界,不仅表现出诗人在离别之际那一瞬间的内心感受,而且还体现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情感状态,代表一种高尚的爱情价值观,因而具有无限的超越性,超越时空,引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心弦为之震荡,从而进入意境高超的美的世界。或许,这就是《想念》之所以百读不厌永具魅力的原因吧。
  作者系苏州职业大学管理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原琳)
  E-mail:yuanlinsir@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