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元杂剧鉴赏二题
作者:陈建华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赏析:
清代作家洪升曾作杂剧《四婵娟》,每折写一个古代才女的故事,共四折。其中第三篇为《李易安斗茗话幽情》,写李清照、赵明诚二人,一日闲坐,历数古来夫妻,为闺房生色。他们将天下夫妻共分为五类:美满夫妻,以弄玉与箫史、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梁鸿与孟光为代表;恩爱夫妻,以沈东美、高柔、荀奉倩为代表;生死夫妻,以倩女、贾云毕、玉箫、桃花女为代表;离合夫妻,以刘无双、乐昌公主为代表;不成夫妻,以李益与霍小玉、朱淑真、张生与莺莺为代表。很明显,作者所分的五类夫妻,其幸福指数呈不断递减的趋势,第一类美满夫妻当是后世夫妻的楷模,是人们所仿效的对象或者生活中所追求的一种理想。
人们常说,一个男人最终能取得多大成就取决于他娶一个怎样的妻子。此话虽失之极端,但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男性的无奈,在一个需要男人顶天立地的社会里,生存的压力与激烈的竞争已经让人身心俱疲,他们需要有一个温暖的港湾,需要有善解人意贤内助的默默支持。因此,古往今来,善良与贤惠成为对一个女子的最高赞赏。男性若娶此等女子,夫唱妇随、相敬如宾,足以为后人垂范。而“妒”“悍”“泼”对于妇女而言,则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劣行,盖因为妒悍之妻特多的缘故。套用明人谢肇淛《五杂俎》中的一句话,“美姝世不一遇,而妒妇比屋可封,此亦君子少,小人多之数也。”
洪迈《容斋随笔》载东坡戏诗一首:“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此诗中的龙邱居士是指他的朋友陈季常,河东狮指其妻柳氏。柳氏性悍而妒,季常宴客时,如有歌女在座,她就用棍杖在隔壁用力敲打,大声叫嚷,闹得不可开交,客人们也只得被逼散去。东坡乃做诗嘲笑季常,河东狮也成为泼妇的代名词。东坡为一介文士,仅能运用其书写的权利,用语言对妒妇略加讥刺。身为皇上的朱元璋对妒妇就绝不会这么客气了。据明朝王文禄《龙兴慈记》记载,朱元璋的爱将常遇春虽是一位纵横沙场的勇士,但在家中却是妻管严。洪武皇帝看常遇春无子嗣,赏了宫女给他传续香火,却被常的夫人砍掉了双手。朱元璋得知后,偷偷派人杀了其妻,还做成“妒妇汤”骗常遇春喝了下去,又将“悍妇之肉”分与众位大臣。这个故事听上去非常血腥,但朱元璋对悍妇的愤怒也非常明显,大概朱元璋希望天下妇人都能像马皇后那样做优秀的贤内助吧。
元杂剧似乎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婚姻对于女性是一种投资行为的话,那么穷困的书生总是希望女性是一个眼光深远的长线投资者,而不是目光短浅的短线投机分子。如果是坚定的长线投资者,苏秦的妻子就不会对仕途受挫的丈夫报以冷遇和白眼,朱买臣的妻子也不会拼死拼活要离他而去。孟光就是元杂剧中不多的长线投资者,她在财主、官僚与穷秀才三者之间选择了最不被人看好的书生,而且做到无怨无悔,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但这种收益只是想象中的收益,如果翻开历史,就可发现剧作既有忠于历史的部分,但出于主观想象的部分也不少。杂剧中的两个细节是基本取诸史实的,一是梁鸿要孟光穿布衣荆钗,二是举案齐眉,这都见于《后汉书•梁鸿传》。但作者却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历史典故的讲述人与传播者,而是将自己的一腔希冀与悲愤寄寓其中,充分运用艺术加工,对史实加以修改,于是将一个本意讲贫贱夫妻互相厮守、白头到老的典实,改编成一个极具浪漫传奇色彩的故事。相比史实,杂剧至少作了两处大的改动:一是给孟光择婿笼上了一层美丽光环。《后汉书•梁鸿传》载:“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孟光根本就是一位相貌丑陋的嫁不出去的老姑娘。杂剧前面部分虽没有直写其面貌特征,但富家子弟、官僚子弟对其垂涎,也暗示其长相不俗,第四折终于点出其云锦花枝之貌。杂剧最终落入了佳人配才子的窠臼,这大约也可看成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红粉佳人情结的外化吧。二是历史上的梁鸿终身未仕,一身襟抱未曾开。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就有“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之句,后世文人常引此句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梁鸿终身布衣,以隐士知名于当时。但杂剧却要写他中了状元,授扶沟县县令,而且还节外生枝地写他的岳丈暗中赠金才使得他能顺利抵达京都应举。这两处改动,将残酷无情的现实变成了七色的彩虹。孟光仅是貌陋而贤,杂剧将她写成美貌与德行并重,梁鸿一辈子不曾为官,杂剧中却成了历史上天之骄子的状元郎,一对贫贱夫妻最终被想象成夫贵妻荣。文艺是对得不到东西的一种补偿,如果这句话不错的话,此种构思正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宣泄,也实现了一定的心理补偿。
作者也许只是在对苦闷的人生进行了补偿式的幻想,却不知不觉地加入到了谎言大军的合唱队中,这支谎言大军由作家们组成,他们总是一遍遍地构筑“落难公子中状元”的美丽童话,却根本不顾及数千年来状元数量十分有限这一现实,而观众们也乐于倾听这些美丽而善意的谎言,也许他们在这些动听的谎言中也获得了某种补偿吧。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湖北经济学院语言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