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垮掉一代”的《嚎叫》

作者:刘剑锋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我看见我这一代的精英被疯狂毁灭,饥肠辘辘赤身露体歇斯底里,拖着疲惫的身子黎明时分晃过黑人街区寻求痛快地注射一针,
  天使般头脑的嬉普士们渴望在机械般的黑夜中同星光闪烁般的发电机发生古老的神圣联系,
  他们穷愁潦倒衣衫褴褛双眼深陷在只有冷水的公寓不可思议的黑暗中吸着烟昏昏然任凭夜色在城市上空飘散,
  ……
  
  1955年底,“垮掉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诗人们从美国各地涌向旧金山,在“六人美术展览馆”举行诗会。一天晚上在“垮”派诗人中崭露头角的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带着近似疯狂的激情喊出了他的这首名作《嚎叫》(Howl),被誉为是道出了“垮掉一代天生的心灵创伤”。美国各地的“垮掉派”作家、黑山派诗人、旧金山诗人等为之激动不已,听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他们仿佛从金斯伯格那充满愤怒、轻蔑、反叛、癫狂的嚎叫中听到了革命的召唤。这个夜晚后来被称为“垮掉一代诞生之夜”,金斯伯格也因此声名大噪。翌年,费林格蒂的旧金山“城市之光”出版社出版了诗集《嚎叫及其他》(Howl and Other Poems),然而它却被指控为“淫秽作品”。经过辩论、听取证词到结案,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嚎叫》连续被四次印刷,从而为“垮掉一代”文学打响了第一炮。又隔一年,克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1957)由海盗出版社出版,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和读者奔走相告,《纽约时报》评论说跟海明威的名作《太阳照常升起一样》,表达了一代青年的心声。三四年间,“垮掉一代”的风格和艺术风行一时,在校园或大街上、电视和电影中、流行而畅销的报刊杂志上到处可看到“垮掉一代”的艺术作品、影视镜头或评论文章。社会上则出现了头蓄长发,身着奇装异服,酗酒吸毒,纵欲、热衷爵士乐的一代。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学史上出现的这一曾使欧美各国侧目而视并引起很大争议的流派“垮掉一代”是二战后美国的社会生活在意识形态与文化领域的直接反映,这个美国本土上产生的第一代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刻的思想及社会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无论社会生活或政治生活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美国在战争中实行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对内培植反动势力。在“冷战”年代和麦卡锡时代,垄断资产阶级进行欺骗宣传,推行日趋法西斯化的政策。尤其是50年代初,民主权力遍遭践踏,政府工作人员受到迫害,联邦调查局的特务活动十分猖獗,工人运动和共产党的活动受到威胁。文艺领域也受到反动政策的管制,甚至连自由主义都遭到禁止。这些反动的法西斯政策措施自然受到大多数人们的抵制。然而它带给青年一代人的恶劣影响出人意料,远比一战对于“迷惘的一代”更甚。年轻一代脱离政治,抛弃人生目标,背离前辈们倡导的生活,勉勉强强地混日子。一部分人完全接受了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他们精神空虚,追求麻醉、刺激,背离正常的生活方式。而美国战后呈现在青年一代面前的是动乱生活的爆发性、变动性和快节奏,随之呈现出的社会现象光怪陆离。酗酒、暴力、吸毒、淫乱、嬉皮士等五花八门。动乱的现实更使青年一代感到未来一片渺茫。电影、酒吧、娱乐和爵士乐成了年轻人生活的中心。还有一部分人在忧郁和沉闷中深感自我的异化和存在的危机,从而反抗现存的一切,并通过对“正统体制”的反抗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存在主义哲学盛行,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虚无主义的观点成风。“垮掉一代”正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反动统治以及对这种统治的反抗中产生的。
  在美国文学评论界,“垮掉一代”作家曾经被称作“虚无主义者”、“蒙昧主义者”、“毒品与性”之友、文学价值的“腐蚀者”等等,不一而足。事出有因,“垮”派在思想上强调自我的认识和追求,用存在主义的个人主义“自由”观来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倾向,迫切希望解决“自我的异化”问题。美国式的实用主义思想态度,又使“垮”派直言不讳地号召人们抛弃理性和道德标准,实现及时行乐的“存在”,通过使感官欲望的满足来完成自我表现。他们用虚无主义来反抗生存危机,信奉禅宗佛教和老庄哲学,试图以此来取得精神上的平衡。同时又用无政府主义的态度来表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嘲讽。“垮掉”文学所反映的特殊情绪和心理内涵,并非一言以蔽之曰“流氓阿飞文学”能确切概括和描摹得了的。然而实践又证明,“垮掉一代”从利己主义出发,使存在主义哲学本身固有的消极倾向得到恶性发展,使本来已经濒临危境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又一次猛烈的冲击。大批青年从痛苦的存在转向精神沉沦,用狂呼呐喊的方式发泄苦闷,用放荡杂乱的外形来传达抗议,用感官享受的生活来使自己摆脱忧伤。他们感到在信仰丧失殆尽的时代失去了精神依托,“上帝已死”,于是又想通过参拜佛教来重建信仰,以逃避现实的方式走向“脱俗”(林骧华,1987)。
  金斯伯格本人的生活与经历同样也深刻地反映出“垮掉一代”的思想面貌与精神特征。1943年金斯伯格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由于莱昂纳尔•屈林等著名文学教授的影响,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金斯伯格结识了巴勒斯、克鲁亚克等人,由于和克鲁亚克发生同性恋而被开除出校。1945年6月金斯伯格被征入伍,但在他被送上前线之时二战就结束了。退伍后金斯伯格重回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同时开始写作,在此期间他对美国当代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诗作进行评论的文章见诸于一家地方报端。1947年1月金斯伯格结识了尼尔•卡萨迪,这是一位对“垮”派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金斯伯格同其发生同性恋关系,但旋即作罢。不久金斯伯格又结识了贩卖毒品的赫伯特•沆克,麻烦随之接踵而至。1949年4月22日沆克因涉嫌偷盗被捕入狱,并被判处五年徒刑。金斯伯格也同时因窝赃同谋被捕,后以精神障碍为由进入哥伦比亚精神病院治疗。在精神病院他又结识了病友卡尔•所罗门,后来金斯伯格发表《嚎叫》以此题献给此人。金斯伯格的《嚎叫》是“对个人对上帝、性、吸毒、荒诞体验的肯定”。这是一首反主流、反社会、反文化的“魔鬼诗篇”,它真实地记录了美国50年代“垮掉一代”的思想情感。威廉姆斯在为《嚎叫》所作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抓紧你们的裙子,女士们,我们开始下地狱啦。”而金斯伯格诗中所写的地狱正是指美国。《嚎叫》共有三节加一个“脚注”,“诗的每一部分都是一次进出地狱、经历死亡与再生的过程”。在诗的第一节我们像看到了由一系列传记连环画拼贴而成的诗行,这些诗行真实地再现了包括克鲁亚克、巴勒斯、沆克、卡萨迪、所罗门以及金斯伯格的生活。在这一节,诗人悲叹这帮人是他这“一代人的精英”,却“被一种疯狂毁灭”,沦为瘾君子、流浪汉、边缘人与“垮掉一代”:
  
  他们穿过大学校园目光炯炯可神色冷峻幻想置身在军事专家中目睹阿肯色和布莱克式的轻松悲剧,
  他们被学院开除由于疯狂由于在骷髅般的破窗上发表猥亵的颂诗,
  他们没剃胡须蜷缩在房间里在废纸篓里焚烧钱币靠着墙胆战心惊,
  他们从拉雷多狼狈来到纽约腰带上捆着大麻阴毛部被重重踢了一脚,
  ……
  
  “垮掉一代”完全是美国战后动乱社会的产物,行为怪诞,精神空虚、迷惘,放浪形骸,生活中随心所欲。吸毒处,是他们的驿站,妓院是他们的安乐窝,他们整夜沉溺于自助餐馆,整下午地坐在冷清的酒吧,这是一群迷惘失落的柏拉图式的空谈家,接连三天三夜聊侃,从公园到妓院,从精神病院到博物馆,话题东拉西扯、天上地下不着边际。这里的诗句把“垮掉一代”的文人们日常生活构勒得惟妙惟肖: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