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变”的辩证法

作者:李萌羽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林语堂在《我的话•杂说》中曾这样评价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①,他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种胸怀中西文化的宽广视野。在中国当代作家中,王蒙同样具有这样一种胸襟和眼界。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处于西学东渐的时代语境下,在西学强势文化的夹击下,中国文化何去何从,中西文化孰优孰劣成为近现代诸多学者、大家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纷涌而至,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王蒙作为一位对现实具有深邃洞察力的当代作家,也同样非常关注中国文化在西学愈演愈烈的全球化背景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并在他的一些作品中表现了中西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碰撞、冲突的发展状貌,对如何审视、看取中西文化,如何构建当代中国文化等问题,提出了他的独到见解和看法。其中,小说《活动变人形》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活动变人形”这一符号在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解读王蒙中西文化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码。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文化是由一系列可感知的符号单元组成的完整系统。不同的文化因所使用的符号不同,从而产生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王蒙在小说《活动变人形》中巧妙地使用了“活动变人形”这一文化符码,表达了在中西文化取向上的一种变通的哲学观。
  《活动变人形》表面叙述的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斗争的故事,这场斗争是如此惨痛,以至于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但小说中人物的纠纷,固然有其经济的原因、性格的原因,但纷争的背后折射的深层问题却是文化的冲突。
  活动变人形是一本日本玩具读物。“像是一本书,全是画,头、上身、下身三部分,都可以独立翻动,这样,排列组合,可以组合成无数个不同的人图案。所以叫‘活动变人形’。”②这种活动变人形玩具,是倪吾诚在当铺当掉了他的瑞士表给孩子买的礼物。当时他先买了鱼肝油,后买了这一礼物。这两种礼物分别代表倪吾诚在孩子身上所寄予的两种期望。他希望鱼肝油能使孩子们变得身体健壮起来,活动变人形则能够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故活动变人形这一文化符码首先代表一种更为先进的、更具智慧的现代文明生活。小说中倪吾诚多次慨叹中国人童年生活的贫乏,“男孩子只能拨拉着自己的小鸡巴玩”。所以倪吾诚在为孩子们买下了这样一个代表“东洋人的先进和智慧”的玩具后,希望他们也能够享受到像发达的西洋或者东洋的孩子一样的文明生活。而且小说中在描写活动变人形时多次使用了“色彩鲜艳”“五彩绚丽”“五颜六色”这样一些修饰词。这样一些词汇寓指这一玩具所代表一个绚丽多彩、五彩斑斓的世界,与孩子们生活的单调、乏味的现实世界截然不同。而倪吾诚一生的向往和追求,就是他和孩子们,更确切的说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拥有、享受到的这种现代文明和智慧。所以倪吾诚宁肯当掉自己的瑞士手表,去给孩子买鱼肝油和活动变人形,表明了他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执著的态度,并且“他希望他也相信下一代能将生活得更加文明、高尚、善良、幸福。起码他们应该生活得更加健康和合理”。但除了指向一种更先进、更富智慧的现代文明的内涵外,活动变人形这一文化符码,从更深的层面上来看,还蕴涵着“变的哲学”的内涵。
  小说在解释活动变人形这一玩具的玩法时,多次提到它的头、身体、腿的部位的自由组合和变化自如:
  
  一本《活动变人形》帮助倪藻认识到,人是由五颜六色的三部分组成:戴帽子的或者不戴帽子或者戴与不戴头巾之类的玩艺儿的脑袋,穿着衣服的身子,第三就是穿裤子或穿裙子的以及穿靴子或者鞋子或者木屐的腿脚。而这三部分是活动可变的。比如一个戴着斗笠的女孩儿,她的身体可以是穿西服的胖子,也可以是穿和服的瘦子,也可以是穿皮夹克的侧扭身子。为什么身子侧向一边呢?这也很容易解释,显然是它转过头了看你。然后是腿,可以穿灯笼裤,可以是长袍的下半截,可以是半截裤腿,露着小腿和脚丫子,也可以穿着大草鞋。这样,同一个脑袋可以变成许多人。同一个身子也可以具有好多样脑袋和好多样腿。原来人的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就是这样发生的……哎,如果每个人都能自己给自己换一换就好了。
  
  这一段关于活动变人形的描写,表面看来是对这一玩具的玩法以及其奇妙处的赞叹与欣赏,而实际上则寓意深远。活动变人形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变化,通过头、身子、腿、衣服以及人体姿态的自由组合,像魔方一样可以有千变万化的组合,从而不断地变换出各种各样的人。因而,它在深层意义上指向了一个关于“变”的辩证法的思维观。因而在《活动变人形》中,通过活动变人形这一文化符码,王蒙阐明了“变’的哲学观,即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会永远处于纯粹之中,而是必然要和其他文化相互融合、相互补充,除旧纳新,不断发展。特别是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固然有着五千年灿烂的独特的文明,但也背负上了沉重的封建文化的负荷,在向现代化转型期间,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来吸纳世界其他特别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合理内核。
  但是,在《活动变人形》中我们却看到了坚决抵制现代文明,固守中国封建文化的保守派。他们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捍卫者,身上残留着许多封建文化的痼疾,对现代文明、西方文化则持一种反感、排斥、厌恶甚至坚决抵制的态度。他们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念都趋向于封闭、保守的文化心态,与活动变人形这一文化符码所指向的“变”的哲学精神背道而驰。
  小说中提到的倪吾诚身边的亲人、亲戚几乎都是这一类型的人。譬如倪吾诚的母亲,在察觉倪吾诚迷恋现代先进文化后,曾一度试图用鸦片和手淫麻痹他的身心,以达到让他远离现代文明的目的。倪吾诚的舅父和表哥等,同样过着一种典型的蒙昧、落后的封建土财主生活——抽大烟、娶小老婆、斗纸牌、提笼养鸟、随地吐痰。倪吾诚的岳母同样坚决捍卫她随地吐痰的正确性,此事引发了她与倪吾诚之间的第一次矛盾。在倪吾诚看来,随地吐痰一种极不卫生、极不文明的行为,而倪吾诚与姜赵氏的这次冲突最终以姜赵氏的“掼茶壶”(茶壶是倪吾诚为来京的岳母特意准备的一个礼物)和倪吾诚的下跪求饶告终。但经历这次事件之后,倪吾诚对姜赵氏所践行的这样一种落后的、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深恶痛绝:“他对这里的诸种肮脏、龌龊、野蛮和恶劣的痛恨增强了许多倍。他对之的抨击增加了许多倍,他的学习欧洲人的文明习惯的热烈信念坚定了许多倍。”小说还详细描写了姜赵氏的无事乱翻东西、捣鼓煤球炉、修脚以及刷尿壶的种种怪癖,这实际上是落后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沉荷在她身上的积淀。
  静珍既是封建文化的可怜的牺牲品,又是这种文化的一个坚决捍卫者。她年纪轻轻就守寡,立志终生不嫁,对倪吾诚建议她再嫁深表愤恨,认为是对自己守志的莫大侮辱。她一生一直生活在一个绝对封闭的自我世界中,心灵受到极大的扭曲,她每天梳洗的“早课”,都是个性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中的一种变态的反映。静宜同样也是一个心态守旧、封闭的封建旧文化的维护者,因而与处处以西学为生活信条和行动范式的倪吾诚处于矛盾、冲突中。“他和静宜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他讲英美,她认为全是狗屁”,“每当他讲英文,静宜总觉得比听野猫叫还可厌和晦气。他的外文使她反胃。而每当静宜唱戏的时候,他的嘴也撇得吓人”。静宜虔诚地信奉封建文化的种种规矩、信条,她极端封闭的心态在与倪吾诚“刮泥疙瘩”的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她的眼中,这些泥疙瘩是元宝的象征,所以她极力反对倪吾诚铲掉它们。这在接受了现代文明科学、卫生观念洗礼的倪吾诚看来,“简直是神经病。简直是妄想狂。这就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明”,于是“此后再也不想触犯众多的小元宝。吃饭的时候,就把许多高贵的欧洲文明的篇章,堆放在小元宝上”,分别代表东西方文化的“小元宝”和“许多高贵的欧洲文明”就这样被奇妙、荒诞地并置于一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