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理性的光芒与快乐

作者:许丙泉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智慧的象征,为了激发人们思考,不至在生活中沉沦,他经常找人辩论,以自己的“无知”催生人们的思考。苏格拉底说:“我要作希腊人的牛虻,用不断的叮咬让人们保持清醒。”王小波的散文也有这样的作用,促人深省,催人奋发,给人以思考的快乐。王小波还被称为“文学骑士”,骑士自然要潇洒风流一些,有情趣更可爱,在追求崇高理想的同时更有一份人间的真情。在中世纪,真正的骑士要擅长骑马、击剑、下棋等技艺。王小波的散文思想丰富深刻,又有骑士风度,有文学艺术的美感,天真、可爱,亲切、痛快。所以读他的散文有时觉得仿佛遇见了天真的苏格拉底,在不经意的、轻松自然的絮语中让人感受单纯、真诚、可爱、有趣,而又逐渐感到深沉感到痛快淋漓,感到思想的强大震撼力:不管什么代价,要有勇气做一个痛苦的思考的人,否则就难以为人!这正是苏格拉底对人的解释,正是真正“骑士精神”的崇高表现。《名作欣赏》2007年第10期所载《王小波散文三篇》集中体现了王小波“文学骑士”的风范。
  说王小波散文中有一种天真可爱,是因为他的散文没有世故,没有老生常谈,而纯粹出于真诚,出于“骑士”的那种追求理想、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这也正如那些“无知”的孩子的可爱:单纯得近乎透明,像一滴水珠般清澈晶莹。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王小波提到了《铁皮鼓》中的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王小波也看透了这个世界,但他成了要照亮、改造这个世界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多写“文革”时的回忆,那是他的青春岁月,一段充满浪漫梦想的岁月,那也是充满迷狂、躁动、悲伤和苦难的岁月。有许多和他同龄的作者都用笔记下了(或正在记或将要记)那个历史阶段,因为那是深夜的梦魇,让他们无法安眠。王小波也是如此,必须要对自己,对他人说个明白,要释放被压抑扭曲的情怀。但对于王小波来说,他的感情是内敛的、有节制的,而不是忘情宣泄,不是感情左右了理智,而仿佛始终是一个旁观者的目光,一个没有世事沧桑而只有认真观察思量的眼光的孩子。用纯净澄澈的心灵让一切都显露无余,都被仔细审视、再三掂量。那些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那些在别人只能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的,在王小波这里成了一个个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且在读者看来,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问题也都显得那么严肃,那么无法苟且,因为这样的事件对于一颗天真的童心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世人可以因情势所迫而认假为真,而随波逐流,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将来?我们还能否为下一代着想?难道也让这颗透明纯洁的心灵变成一潭死水,以至腐败污浊,成为虚假丑恶的根源?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怎么样呢?明代的李贽提倡“童心”说,认为好的文章就来自纯朴真诚的“童心”。王小波的这些散文也可以说就是“天下至文”。借助这面镜子,借助这难得的心灵,我们才看清了事实真相,才有了那么多的问题,有了那么多的思考,才借以唤醒那蛰伏的良知,掩卷长思,长思那些简单的问题,那些身边的现象,渐次明晰,渐次深远。在混乱喧嚣的生活中,逐渐展开一个属于自己的真实世界,也是一个要努力争取的理想世界。
  有人说王小波的散文充满了反讽、戏谑、嘲弄,乃至营造了一种“狂欢节文化”的气氛,在颠覆一切权威、调侃所有正经的过程中获得了思想的解放和感情的自由抒发,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这方面的一种象征。确实,王小波的散文通过揭示社会中众多的不合理、愚昧、荒唐而让读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活跃起来,甚至有狂欢的感受:世界竟如此可笑!然而狂欢只是真相被揭露、谜底被公开时情感的放纵,王小波作品还有更深层的意义,更让人思索这放纵的根源。所以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所带来的更多的是新奇的视角、冷静的心态和深刻的思考,只有浅薄者才只看热闹。狂欢是情感的宣泄,与理智的思考相背,王小波的散文则更重在思想的力量,催人思考,探索意义,深化情感,催生强烈坚定的内心意志。这种锐利缜密的理智和深沉真切的情感是王小波散文魅力的重要方面。他不追求戏剧化的效果,更不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他的语言是普通平实,故事是平淡无奇,道理是简单易懂,态度是真诚老实,不会让人进入癫狂状态。而且他的行文中有时也似乎要强调“大实话”的本色,常常有“一般看法”“我认为”“在我看来”“大多数人都知道”等插入语,提示读者的真实感、实在性。那么如何理解“狂欢”呢?我想这是因为他的文章中所蕴涵的那种强烈的情感,那种对真实、真理的强烈追求,那种对虚假、丑恶的极端愤恨,使读者感到了狂欢的味道。但我想一定更有读者感受到他的那如烈火一般的内在的强烈情感,那么深沉、痛切,而又表现得那么温婉柔和。仿佛他把滚烫的一颗心包在一个不起眼的布片里送到你的手上,让你感受温暖,感受心灵的震荡,慢慢地引燃你内心的精神火光。久经黑暗又阴冷的漫漫长夜,在这光和热的感召下怎能不欢乐呢?怎能不景仰、不向往作者的思想境界呢?于是复苏的心灵更产生了强大的前进力量……
  王小波原是学理科的,深知思想、真理的力量。而他的散文也处处显现着思维的魅力。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理性思维往往是抽象的、枯燥的,所以说理的散文一般不大受读者青睐,读者喜欢的多是抒情散文,特别是那些风花雪月、品味人生、多愁善感、生离死别的作品更易动人心魂、催人泪下。而且我们中国的文学传统就是“吟咏性情”,所以散文家也向来都以“言情”为主。情易共鸣,但情也常常难以言明,也往往影响了理性的观察和思索。王小波的散文却主要讲道理,感情首先是在理性的辖制之下,思想性突出是他的散文的一大特色。思想性包括对社会人生哲理的探讨,但在他的散文中,更多的是与他的理科背景的科学性追求相联系,表现出的一种特别的理性精神。哲理可以玄妙迷人,而科学真理如何能引人注意,如何给人以美的感受呢?而王小波却做到了,他的散文散发着理性的光辉,让人感觉明晰可靠、豁然开朗,还让人感到酣畅淋漓的痛快: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有规律的,是可以把握的,理性是可贵的,思索带来快乐,洞察一切的人便是世界的主人,便会有最大的快乐。王小波以自己的思考为读者展示出了思考的魅力。
  思考首先就需要客观冷静,看清事实真相,不能带着一副有色的眼镜来描绘现象。王小波散文作品的内容主要讲述年轻时的往事和当下社会现象,没有先入之见,没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呈现的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实实在在的想法。在《沉默的大多数》中他就说:“总而言之,我总是从实际的方面去考虑,而且考虑得很周到。”这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做法,然而这也是最难得的,最难能可贵的做法。因为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展现一个独立的人格,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样做其实是很难的。当我们处于沉沉黑夜或被浓雾重重笼罩,备受煎熬,心虚恐惧,惶惶不安,这时便会深刻体会到真实的价值:安全、镇静,而又有了希望和信心。王小波的作品便是驱散我们思想上的黑暗和浓雾的光明,照亮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脚踏实地的塌实,豁然开朗的痛快,自我的回归与复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会倍感真实的价值,就是在现在我们不是也常常被假象所蒙蔽吗?
  看清问题之后,还要去思考它,去寻找解决的方案,在这个时候王小波“考虑得很周到”。他展示真相,更给我们提供许多科学原理作为依据,这和他的理科背景有关,也正是他作为一名“骑士”所手持的利剑长矛,是揭露一切虚伪愚昧,重整理性秩序的最有力的武器。无论所谓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还是风头正劲的流行时尚,还是自欺欺人的意气情分,都在科学利器的锋芒下土崩瓦解,烟消云散,展现出来的是理性秩序,是真理正义。仅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我们就知道了有福柯的话语即权力理论、集体性癔症、无目的布朗运动、克里斯蒂式推理等,他自己还提出了“话语的捐税”的观点,另外还有随处可见的基本生活常识和道理。为什么要这么强调事情的根据,强调现象后的规律呢?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以及现实的生活常常是不讲理的,而是和“权”“情”联系密切,而这“权”和“情”又常是“强权”和“私情”。唯有理性才能建立真正的秩序,才能有可预见的将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