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欲言又止 却道笛声

作者:雒晓春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向秀:《思旧赋》
  
  朋友意味着理解、信任、志同道合,是个充满温暖的字眼儿。所以,许多文人羡慕“竹林七贤”,心意相通的朋友竟有这么多,大家在清幽的竹林中,饮酒赋诗、清谈论辩、披发长啸,行止随意,自在无拘,庄子的理想因他们而切近人间。竹林里的精神领袖是“萧萧肃肃,爽朗清举”的嵇康。
  竹林外是乱世。“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恐怖的乱世。斯时,司马氏与曹氏的权力争夺日趋白热。史载,公元248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诛曹爽,“支党皆夷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名士何晏等人并受诛,“天下名士去其半”,其后夏侯玄被杀,诸葛诞被杀,公元260年,司马昭指使“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弑魏主曹髦。这样“手荐鸾刀,漫之血腥”的夺权,司马氏的后人晋明帝知晓后都不得不说,“若如公言,晋祚安得长远?”滥杀之后,权力归于司马氏,终成定局。
  但是,士林还和司马氏保持着相当的距离,重要士人的去就不仅关乎权力的消长,更关乎权力正义与否的性质。竹林的平静被打破了,山涛走了,做了司马氏的官,不久,“钟会为大将军(司马昭)所昵,闻康名而造之。乘肥衣轻,宾从如云,康方箕踞而锻,会至,不为之礼。康问会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有所闻而来,有所见而去。’会深衔之”(《魏氏春秋》)。既然,“大将军尝欲辟康”(《魏氏春秋》),自然,嵇康就会被推荐,这个抬举,“刚肠疾恶”、忤世违俗的嵇康毫不犹豫地作书拒绝了。司马氏以名教治天下,嵇康却“越名教而任自然”,司马氏方欲效仿成汤、周武,顺天应人,取代曹魏,嵇康却“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的高蹈纯洁反衬了司马氏的虚伪龌龊,所以,司马昭直言不讳地告诉前来求情的阮籍,“嵇康非死不可”。所以,“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晋书•嵇康传》)。欲加之罪,理由总是找得到的,“初,康与东平吕昭子巽及巽弟安亲善。会巽淫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囚之。安引康为证,康义不负心,保明其事。安亦至烈,有济世志力。钟会劝大将军因此除之,遂杀安及康”(《魏氏春秋》)。
  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操守,代价至为高昂,嵇康为此付出了生命,自晋以下,百代文人,莫不折心于他的气骨和风度。
  嵇康离开了,吕安也死了,他们的朋友向秀却应本郡举入洛做司马氏的官了。李贽说向秀“此为最无骨头者,莫曰先辈初无臧贬‘七贤’者也”(《焚书》)。颜延之却说“向秀甘淡薄,深心托毫素。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流连河里游,恻怆山阳赋”(《五君咏》其五)。对向秀的褒贬不一,自晋及今,两千年争之不绝。了解向秀,必需细读《思旧赋》。
  《思旧赋》的确是一篇奇特的赋,序言103字,正文265字,文至短,却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名篇。
  小序先交代了作者与嵇康、吕安的关系,“居止接近”,四个字,意味深长,比居止更近的,是心灵,性情相投,才为朋友,向秀是思慕庄子的,他对嵇康、吕安说“要注庄子”,嵇康说:“读《庄子》,得意而忘言,何需再注?”吕安说:“读《庄子》心领而神会,何需再注?”及至读了若干注文,二人大为惊叹,吕安谓“庄周不死矣”。 朋友们悠游于竹林间,灌园打铁,旁若无人,自得其乐。如今,这些恬然无欲的生活都是无可挽回的往事了。往事已矣,形之于言的只有“居止接近”四字,却隐含了向秀对往昔自然任性生活不可言说的眷恋。“其人并有不羁之才”,两个朋友,都是那么出色,一个志向高远,一个心胸旷达,这样的人,本来应该做国家栋梁的,然而竟然走到了事情的反面,其间因果,耐人寻味。“然”字之下,原可别有陈说,向秀写出来却是嵇、吕的弱点,“疏”、“放”性格决定了命运,表面看来,是二人自取其祸,“其后各以事见法”。这个“事”人所共知,“见法”一语尤具深意,司马氏是主张“礼”的,阮籍、阮咸都有“违礼不孝”的举止,只是无伤政局,违也无谓。吕安被诬“不孝”,嵇康以“不孝者同党”连座,不违也违。无罪之人“见法”,因为“法”本非法。简略的叙述,深深隐藏着向秀对残暴当权者的愤恨。
  朋友的死明白无误地传递了一个讯息,不臣服司马氏,必定步此后尘。自由与死亡居然合二为一,“将命适于远京兮”,向秀终于一步一步走向洛阳,保全性命,竟然得隐藏这么多的痛苦和悲哀。朋友已去,此心谁知?“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向秀特意绕了一大段路来到了山阳,看看朋友,看看过去的生活,也从此告别自己的理想,灵魂和肉体永远分离,此后,生亦何欢?好友的旧居,景物依旧,“栋宇存而弗毁兮”,而人事全非。主人去了,“形神逝其焉如”,朋友流散,“历穷巷之空庐”,曾经的生气变成无涯的沉寂,“日薄虞渊,寒冰凄然。”旷野萧条,鸣笛慷慨,凭吊者原本孤苦的心绪更增无限凄冷,往昔宴游之好实已不堪回首,好友就刑的情景却挥之不去,“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死亡的阴影紧紧地压迫着心灵,回忆,断断续续;叙说,欲言又止。“遂援翰而写心”。思旧赋,以赋当哭。
  赋短情长。对往事的凄伤眷恋,对好友的悲凉怀念,对残酷杀戮的愤怒憎恨,对臣服司马氏的挣扎悲哀,对永别人生志向的痛苦绝望,都是久抑在心渴望一吐的,但《思旧赋》终于还是欲言又止,模模糊糊。安史之乱,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沉沦下僚,鲍照“吞声踯躅不敢言”,一篇《思旧赋》,寥寥几句写景叙事,其实寄寓遥深、包蕴万千。叙述即议论,景语皆情语,赋心文义,本在言外。止于文字,向秀才可容身,透过文字,方可读懂《思旧赋》。
  比如这短而又短的赋两次写到嵇康被杀的情景,如此豁达从容地迎接死亡,是真名士自风流,嵇康的高尚气节反衬出当权者的卑下污浊,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的《广陵散》,是好友对残暴杀戮者高贵的蔑视,也是正义对无耻当权者无声的审判。
  赋在小序和正文中两叙笛声,天色向晚,孤身一人处此凄凉冷寂之境,闻笛声而思琴音,怎不倍增悲凉沉痛之情。琴传雅韵,好友“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闲雅风姿如在目前,好友淡泊无争的品格让人追思,好友秉持操守而殒身更令人愤慨惋惜,“却道笛声”,多少情怀尽在不言中。
  赋短情长,以典系心。“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上句典出《毛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下句典出《尚书大传》。传曰:“微子(纣王的庶兄,孔子谓殷之三仁之一)将朝周,过殷之故墟,见麦秀之蔪蔪,此父母之国,志动心悲,作歌咏之。”《黍离》、《麦秀》之痛都是深沉而痛彻心肺的,嵇康的离去,之于向秀,也是锥心镂骨的痛苦,借典抒情,悼友之情尽融于典中。《黍离》闵周,《麦秀》闵殷,俱是追怀故国之章,魏晋此际,虽名属曹魏,而政尽出司马,曹魏覆亡,也是即将眼见之事,此际发《黍离》、《麦秀》之音,亦存挽曹魏风雨飘摇之意。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前两句典出《史记•李斯列传》。“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嵇康传》)。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篇批评此四句,云:“君子拟人,必于其伦,……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不类甚矣。”其实,这个典故令人费解之处正是向秀深心命意之处。李斯的谋反案,实际是赵高集团的诬陷,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有明确说明。嵇康以微不足道的理由被杀,更是千古奇冤,向秀以李斯案作比,实是对好友冤死的不辩之辩。再说李斯其人,李斯一生汲汲于权势富贵,和赵高其实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仅看李斯诬杀自己的同学韩非即是明证,李斯临死,父子相向而哭,仍恋恋人生之享乐,让人哀怜。嵇康却是“博综技艺”、厌恶仕禄功名、追求无所系累淡泊自由人生的高洁名士,临刑,从容不迫,风骨凛然,百世景仰。以李斯反比嵇康,含蓄表明对好友的钦佩之情。向秀写这四句,又有自比之意。李斯汲汲于富贵而入秦,自己欲苟全性命而入洛,有不同之同。李斯最终身死族灭,自己虽暂可保全性命,而前途莫测,刚刚在洛阳发生的事就是宦海艰险的开端,“康既被诛,秀应本郡计入洛。文帝问曰:‘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秀曰:‘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秀乃自此役。”(《晋书•向秀传》)。司马氏狡诈残暴,动辄株连,“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自己的将来又当如何了局?强权之下的生命,微若浮尘,人事沧桑,去路茫茫,借典曲言的还有浓重的生命悲凉之感。
  “遂援翰而写心”。虚实相间的文字,曲尽心声,文短恨长,辞婉情深。《晋书•向秀传》记载,“秀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因为,所有要说的话,在《思旧赋》里都说完了。
  作者系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