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李后主:别样的乡愁

作者:陆锦平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更不能忽视了这份亘古不老、诗思旷远而幽邃的乡愁。本来,作为文学的一大母题,历代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都在不厌其烦地抒写吟咏着乡愁。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何况人呢?念乡怀土,望断乡关,安土重迁,魂归故里,可以说是人类一种普遍而古老的情感。然而,也恰恰因为这个缘故,历代那些抒写乡愁的作品就难免让人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读来读去无非让人觉得有点亲切,有点沉醉,有点感慨,有点伤怀,但也仅此而已,难以产生心灵的强烈震撼,也难以引发对于生命的深邃思索。这样的乡愁,如浅浅的小溪,如绵绵的细雨,如淡淡的烟云,如习习的凉风,可以给人片刻的慰藉。但是,水流云逝,雨止风息,一切便又依然故我,风景依旧,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当然,其间的感动肯定是有的,但这感动也肯定是微弱的,短暂的,有限的,难以持久的。比较起来,李后主的乡愁则迥然异乎寻常,超然独标高格。“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李后主的这些饱含血泪的吟咏,其撼人心旌、动人神魄、启人幽思的奇妙力量,总是那样恒常持久,那样历久弥新,促发着或启示着历代的人们对宇宙人生、生命情缘做绵远而深邃的思索。这种奇妙力量不因时移世迁而变异,不因人世沧桑而衰减,也不因朝代更迭而苍老。它总是那样持久而深沉地叩击人们的心弦,发出神秘而旷远的回响,仿佛是来自远古的陌生而又亲切的启示。细想起来,如此奇妙的力量,仅仅缘自乡愁吗?单纯的乡愁早就会变成了年代久远伤痕累累的碎片,被荒烟衰草残阳所覆盖,只有当考古人员偶尔路过时会拣起来看看,发一点叹息,发一点思古之幽情,随手便又扔掉。但是李后主的乡愁则不然。他的乡愁已经不仅仅是对故国宫苑的忧思惦念魂牵梦绕,不仅仅是对昔日帝王生涯的追思怀想情不能已。这位落难的君王,天才的诗哲,当他被囚禁于开封城内阴森凄寒的小楼里时,他对生命的悲剧性思考已然超越了个体生命枯荣的狭窄圈子,他的心思已然伸向了历史的深处和天地的尽头,他心事浩茫,万念俱灰,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痛苦无奈地体验着什么叫生不如死,什么叫人间地狱,在绝望中吁求着缥缈的希望。背负着沉重的苦难,寻求着永远的拯救,这时候,李后主的乡愁,真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有着迥异寻常遥接天地的深邃与悲怆,有着直面宇宙人生的终极的追问与救赎。王国维说,李后主的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此评可谓切中肯綮,乃深悟后主乡愁之语。史载沦为囚徒陷入绝境的李后主“终日以泪洗面”,这不停流淌着的泪水,既是绝望之泪,也是忏悔之泪,更是渴望救赎的泪。淋淋漓漓的泪水里沉淀了无以消解的乡愁,层层叠叠的乡愁背后,则潜藏着古老的悲怆与祈求。这是经历了无数苦难的人类时代相传亘古不灭的悲怆与祈求。读过一点佛经或圣经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悲怆与祈求弥漫在佛教与基督教的经典文字里。这是此岸对彼岸的祈求,是晦暗对澄明的祈求,是苦难对福乐的祈求,是绝望对希望的祈求,是地狱对天堂的祈求。早年的李后主本就酷好浮屠,醉心佛经,但那时的体悟肯定是有限的,肤浅的。而今,在经历了从帝王到囚徒的惨痛变故后,他那颗脆弱而敏感的心,对世事的无常,对人生的苦难,对生命的罪过感与悲剧性,都有了撕肝裂肺的沉痛体验,因而也就彻底领悟了救赎的意义。他含泪舐着流血的创伤,他为生命中的苦难而忧伤,也为生命中的罪过而忏悔,更满怀焦虑地为多灾多难的生命祈求救赎之道。前路茫茫,苦难丛丛,天老地荒,心痛情伤,何处是归程,何处是故乡?既然生命已经迷失了方向,陷入了罪过的沼泽,那么,在哪里才能找到生命的安泊之所?又如何才能找到远离罪过、返璞归真的路?罪过的生命渴望着圣洁,丑陋的生命渴望着美丽,苦难的生命渴望着欢乐,无常的生命渴望着永恒。于是,在不知不觉当中,李后主便将这种古老的悲怆与祈求植入了那剪不短理还乱的乡愁之中,他的乡愁也便超越了具体的对故国宫苑帝王生涯的追思怀想,而是具有了启示性的普遍价值。此时,他的乡愁,已然不是对某个现实的具体世界的怀念,而是对一个神奇的超验的世界的向往,是对拯救之路的寻觅与憧憬。寻觅一条通往生命安泊之地的路径,憧憬一片没有罪恶与苦难的乐土。这样,他对人生苦难的愁思苦恨也就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悲剧,而是进入了对人类救赎之路的冥想。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就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仔细寻思起来,李后主的泪水里所蕴涵的,不就是这种还乡的渴望吗?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困惑与求索。李后主所言说的就是这种诗性的困惑与求索。的确,经历了悲怆的劫难,沉沦于生命苦海中的李后主,他的乡愁,说到底,就是这种还乡的冲动,就是超越苦难人生的渴望。正因为如此,他的乡愁才具有了恒久的价值。时移世迁,沧海桑田,李后主的乡愁却依然芬芳美丽,而且永远不会凋谢。
  在绝望悲苦的荒漠里,用生命的血和泪浇灌出鲜艳不败芬芳不减的绿草红花,这就是李后主的词所表现的乡愁的魅力。正是这别样的乡愁,铸就了李后主在文学史上的辉煌,也让我们至今感喟绵绵、思绪悠悠。
  作者系江苏如皋高等师范学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古卫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