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节外生枝的审美艺术

作者:刘荣林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小说创作美学的艺术规律,只是用节外生枝来表达是不周延的,因为它要真正成为小说创作美学的重要规律,就小说创作的实践来讲,节外生枝后,还要开花,并且花还要开得奇,开得艳,开得要奇葩有意,使之成为人生命运的生动写照、情感意志的第二自然、人物切身体验的第六号感觉才行。因此,我们把它表述为节外生枝枝上花奇葩有意才更准确。(为阐述方便,以下简称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顾名思义是主体事件之外,又生事端。正如一切艺术技巧、美学原则都有坚实生活基础一样,节外生枝的艺术也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节外生枝的事件和人物。把它艺术加工,使之成为小说的因素,就是节外生枝艺术的应用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有一精彩的情节,成了如今细节描写的典型。一个至死不悔的吝啬鬼严监生,他在快死的时候,口不能言,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咽下那口气,直到挑去一根灯草,方才瞑目。这个惊世骇俗的情节,把一个吝啬鬼形象刻画得多么淋漓尽致。严监生的死是主体事件,主体事件之外,又生事端,突然伸出“两个指头”,这就是小说的节外生枝。其实这一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早已节外生枝地发生了。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五中就有记载:
  
  吴杉亭言:扬州商人某,家资百万,而居处无殊窭人。弥留之际,口不能一字,亲友环视,至夜忽手竖二指,攒眉掇口不止。其子曰:“父恐二郎年幼,不治生也?”摇手不然。子又曰:“虑二叔欺儿凌孤也?”摇手不然。众皆愕然。其妻后至,四顾室中,向语云:“欲挑去油灯碗中双灯草儿。”富翁缩手点头瞑目而逝。公度、杉亭皆亲见其人,非杜撰者。
  吴敬梓几乎没有什么改动就用到小说中,这是现实生活中小人物、小事件的节外生枝。至于说涉及到社会、人生、历史、时代的大事件的节外生枝更是层出不穷。应该说史书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其中节外生枝的纪实事件很多。《战国策》《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到处都充满了节外生枝事件的记述。《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亡鹄厚赐的故事就是。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以空笼向楚王献鹄,反得楚王“厚赐”的故事中,“道飞其鹄”就是节外生枝艺术的运用。也正因为这一艺术的运用,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善于机变、勇敢智慧、幽默诙谐、忠诚信义的淳于髡形象。它虽是史书的记载,却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正如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妮说的:“假如牛和狮子都有一双手,能像人一样创作艺术品,那么,他们也会同样描绘出神,并且把自己的体形赋予这些神。”就是说,哪怕是幻想的超现实的艺术形象,包括节外生枝的情节等无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正如脂砚斋《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的一个点评:“天下必有之情事。”然而,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充满艺术因子的节外生枝,又由此成为小说创作须臾不可离开的艺术技法,为什么却论者寥寥?或许它太普通了,抑或是它的应用太熟谙了,因而就熟视无睹了。然而节外生枝小说创作美学的现实基础毋庸置疑,并且这一艺术技法,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阐述,但它的理论揭示还是有的,其突出地体现在我国古典小说的一些点评中,比如横云断山法、金蝉脱壳法、欲擒故纵法、插笔法等,都包含了浓郁的节外生枝艺术的成分。因此我们才说:节外生枝小说创作美学的规律既有其现实基础,也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横云断山法
  
  横云断山法是我国古典小说结构的重要技法之一。又称横云断岭或横桥锁溪法。他的要害是横、断(或锁)。其含义是在安排贯穿较长的故事情节时,唯恐读者觉得冗长累赘,产生阅读疲劳,突然暂时停止主体事件的叙述,用别的故事隔断一下,似断似续,似断实连。在这里“突然暂时停止主体事件的叙述,用别的故事隔断一下”就可以看作是节外生枝艺术的运用了。横云断山法是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时提出的,《水浒传》三打祝家庄情节复杂,故事很长,在两打祝家庄之后,忽然停止了打祝家庄主体事件的叙述,插进了解珍、解宝越狱的故事。这就有些节外生枝艺术运用的味道了。《红楼梦》第十五回中,王凤姐弄权,贾宝玉留情,秦鲸卿得趣等大类于解珍、解宝横云断山艺术的应用,更是节外生枝艺术的表现。这些事件的插入,与主体事件未必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似续又连,这些插入的故事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似横且断。如此,不仅使小说的情节曲折跌宕,富有变化,也使小说投合了读者阅读的好奇心理预期。
  
  (二)金蝉脱壳法
  
  蝉脱壳法也包含着一定节外生枝艺术的因素。它不是直接谈节外生枝的应用,而是讲由于另一件事的突然插入而暂时中断了主体事件的叙述,为了接上主体事件的叙述,就要想办法摆脱插入的那一件事,再回到主体事件的叙述上来。比如《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探春、李纨、薛宝钗诸人商议兴利除弊的家务事,忽然插进薛宝钗说朱夫子有“不自弃”的文章,为了摆脱这一节外生枝的故事,小说用一句话,“三人取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衔接上了前面所叙述的主体事件,这一句话就是金蝉脱壳法。而我们说金蝉脱壳法包含着节外生枝艺术的因素,主要是指“摆脱”之前所插入的那件事。具体“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主体事件来讲,就是要摆脱薛宝钗关于朱夫子有“不自弃”的文章和探春、薛宝钗、李纨的一席题外言论,重新回到“兴利除宿弊”叙述上来。
  
  (三)欲擒故纵法
  
  金圣叹在《水浒传》第四十、四十二回的点评中,都提到了欲擒故纵法。它是指所叙述的主体事件本来已可以揭底,但作者又“弄玄虚”“宽一步”,旁生枝节,以使故事进一步延宕,以疏勒其气。如《水浒传》中“大闹江州”,晁盖率领部队在白龙庙会合前,李俊、张横、张宝以及二童、二穆等人的救船已到,即将启程返回梁山了,却不料李逵又要杀入城去。又如在还道村玄女庙中,赵能、赵得带领士兵搜捕不到宋江,已出庙门准备回去,偏一个士兵被树绊倒,以致引起叫喊,忽擒忽纵,欲擒故纵。在这里“不料李逵又要杀入城去”和士兵忽然被绊倒,与严监生突然伸出两个指头一样,具有浓厚节外生枝的艺术性,也算是节外生枝艺术的应用了,只不过比较短促罢了。
  
  (四)插笔
  
  也是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第五十回三大祝家庄时首先提出的。从某个角度讲,插笔近于节外生枝的艺术了,但也不能说它就是节外生枝的艺术。因为虽然这种小说的技法也是在主体故事的行进中,戛然停止其发展,而插入另一故事情节的叙述,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插入的情节时空跨度较长,也较完整,它就是节外生枝艺术的使用了。可有时候只是小插笔,甚至是附带一笔,没有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严格讲它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故而它就不是节外生枝的艺术应用。
  从横云断山法、金蝉脱壳法、欲擒故纵法和插笔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程度不同地都包含着一定节外生枝艺术的因素,甚至就是节外生枝的艺术了。假如我们进一步探赜索隐,或许还有不少类似的近于节外生枝艺术的论述和揭示,但更明确更直接阐述和揭示节外生枝艺术的文章还没有发现。然而,尽管如此节外生枝艺术的理论基础还是有些的,加之它雄厚的现实性和小说创作须臾不可离开的艺术技巧性,我们有必要予以归纳和总结节外生枝枝上花奇葩有意的艺术特征及其创作美学意义,以丰富小说创作美学的内涵。
  作者系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