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文学经典与时尚
作者:黄 丽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两者相对
所谓文学经典,就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宋元戏曲、明清小说等等这些产生于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文学典籍,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积淀,是我们祖先人生智慧的凝结,代表着该文学体式的高峰,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乍一看,经典与时尚仿佛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今日之经典往往是当日之时尚,且与一些现代时尚有许多共通之处。君不见,当年孔孟老庄或广收门徒或四处游学,欲使自己的政治主张闻达诸侯,恰似现代之网络歌手自资创作,先使有水井处皆唱其歌,进而上了春晚;写诗填词风靡唐宋之日,仿佛现如今的全民开博;而曹雪芹的半部红楼以手抄书的形式面世并一时洛阳纸贵,与现代最具争议性的畅销书的席卷之风实无二致。其势就如这边家长大摇其头讲论世风欲拒之门外,那边儿子却关在房内捧读得津津有味,那是挡也挡不住的(大师们原谅我把你们手创的经典与现代世风同列,我要表达的只是古今两种时尚之风在形式上的相同之处而已)。因此,经典与时尚只是相对的。
经典隔着我们远矣。一个大学毕业生,除非他在大学选取的专业与文学类有关或者有此业余爱好,在他离开学堂走向社会之时,他对这些文学经典的了解其实是很有限的,更不要说那些没受过系统教育的人了。对于这些文学经典,都知道那是好东西,都希望自己是通读了经典的那一个,但却可望而不可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首要的就是解读上的障碍。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阅读文本时语言理解都遇到困难,这本书再好,也失去了一半的兴趣,因此,大部分的经典长期养在深闺无人识。最近几年,却悄然兴起了一股重读经典的风尚,并且愈演愈烈,如火如荼。引领时尚的是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请来的几名专家教授,先有刘心武的红楼梦揭秘,易中天的品三国,继而是于丹的论语、庄子心得和王立群读史记。本人对流行的东西向来反应迟钝,以上的时尚都不是在白热化的时候听读的。在乍听此事之时,内心多多少少有些欣喜之情,从当年万人空巷热看“还珠格格”发展到现在人人捧读红楼,讲论三国,重看论语,我觉得国民的审美水准历经了一点风雨,有了提高。姑且莫论教授们讲述的水平如何,对于他们走出书斋,将文学经典这种曾束之高阁的雅文化通过大众传媒这个平台与普罗大众进行了一次很好的驳接,我觉得他们的作为可称功德无量。
笔伐有术
与重读经典之风并行的还有一股口诛笔伐风。随着这些教授出书售书,名声日隆,有一批人按捺不住了,他们也拿起了手上的笔,惜乎吐的不是锦绣,所探讨的也不是以文会友的范畴。回顾千古文坛,像这样的事从来不曾停止过,一旦有人出名,在他身边马上就会涌现一批痛心疾首的“有志之士”,极尽攻击谩骂之能事,以驳倒名人成其名为己任。对于这一种“时尚”我没兴趣深究,细节不甚了了,但总结起来,他们杀伐招术不外乎有二:其一,认为教授们曲解了经典;其二,认为教授们不务正业。
对于第一招,于丹教授最受“关注”,个中原因想来也简单,刘、易、王三位讲解的是两部小说,一部史书,小说构建的世界多是虚拟,可以这样读,也可以那样解,兼容性较强,更何况其中红楼一书,自它问世以来的话题就一直是推陈出新的;至于史记所记载的是严谨的史实,无多争议。但于教授所论讲的论语庄子两书则在学术界长期被奉为“经典”,话题不多,解读的方向也比较单一,于教授崭新的角度让一些人受不了了,便嚷出了将典籍的博大精深曲解了、误人子弟等等骇人听闻之词,倒似他们早从孔夫子那里领过一版独家注疏一般。在我看来,其实论语和庄子所讲述的是最浅显的道理,一部是语录体记载的闲言杂语,一部是说理晓畅形象,充满了浪漫主义想象力的散文,须读者用丰富的生活体验去完成一个从简约到繁复再回归简约的过程。于教授做到了,她用现代生活的感悟去丰富和体验了个中的理义,通过她的解读,我们从中分享了这份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这里,“古为今用”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我认为这是研究典籍一个有意义的归依。如果准备把诸子百家养在深宅大院里继续孤芳自赏的话,那不是高人,而是罪人了。
认为教授应当局限在书斋和学堂这种观念是某种教条思想作怪。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道是师者的首要职责。当年老子出关、孔夫子广办私学、墨子身体力行“兼爱"和“非攻”的主要目的就是传道,怎么我们现代人反倒把这个老本给忘了呢?首先,小至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大至雅文化与俗文化,它们同源于文化的范畴,又共属于人类文明,它们之间只有分类而没有分界,如果存了门户之见,这种思想本身就狭隘了;其次,如果紧紧执著于门户之见,让文学经典深藏于一个极小的空间内,也违背了将文明精华发扬光大的初衷。举一个最通俗的例子,在武侠小说里,那些武术名家因为名声好而追随者众,门徒遍天下,从而不断推动本门武功向纵深发展。而那些同样身怀绝技的大魔头大坏蛋却也会苦心寻觅良材美质作他的传人弟子,一方面固然是心存“一个好汉三个帮”的想法,另一方面就是不想让自己的绝技失传,可见,身怀好本领而欲将其永继相传是人之本能体现了。因此,要问问攻击谩骂于丹们“不务正业”的诸君(听说很多也是大学教授),你们的境界不会连武侠小说里的大魔头都不如罢?
酸葡萄心理
从口诛笔伐当中寻找乐趣的诸君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呢?其实说白了就是近似于“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自个儿整不出什么好东西,见到别人的好东西,心生不平衡:我把它抹黑,看你美去?故有此种种奇怪举止。对于这种现象,余秋雨先生在论及“中国文化思维的几个误区”当中曾有分析。他说(大意),谈到现代中国的文化图腾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站出来说是什么什么,旁边有人说反对;又有人站出来说是什么什么,旁边又有人说反对,如是者三。一来二往,就有人问反对的人,那么请问您认为应该是什么呢?回答:哦,对不起,我的任务就是反对。这种有破坏而无建设的作为真是比比皆是,处处可见,与沉迷于口诛笔伐的种种表现何其相似?我要说,怀有此种酸葡萄心理,自己关上门心生不忿也就罢了,最多损耗一点细胞,一旦走将出来,是有危害性的。
时尚不见得都是好的,如果引领了某种不好的时尚,尽管收获了大众的目光,惜乎那是白眼。那么,过上一阵,人们还是只记得那些值得纪念的。因此,寄语诸君:风物长宜放眼量。若守得寂寞,且退步耕好自家一亩三分地;若守不得寂寞,也可加入将文学经典发扬光大的行列,于丹他们开了一个头,尚有许多典籍有待开发。若心怀有“你美,我比你更美”之念,我表示衷心赞赏。
(责任编辑:古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