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多余的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沈坤林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自《荷塘月色》问世以来,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使多少人空耗精力去探究那“不宁静”中的内涵,大有循此即可获全文主旨之意。在多元的当下,更有人自觉不自觉地从非文学的视角进行解读,以致影响了对全文的整体关注。
如果回到文本,尽可能摒弃“写作背景”情结,笔者以为《荷塘月色》的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一句可有可无的话,甚至可以说是一句多余的话,我们不必在它上面花费太多的精力。理由如次。
一、并非必要交代的借口
一直以来,此语被当做“文眼”,近年有人以为是“关于写作缘起”的交代。事实上,它虽是全文的第一句,但也是第一小节的第一句。我们可以把它放回到这一节中看,这一句实际上只是交代“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一个理由,而“出去”的理由不止这一个,而紧接着第一句写的今晚是“满月”,圆月之夜,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是吸引“我”“出去”这一行为发生的真正动因,这也是扣住“荷塘月色”这一题旨的。今晚月亮很好,心情也应该不是太差,有“雅兴”赏月,去荷塘也该是“欣然前往”的。
从全文看,绝大部分论者都说“我”去荷塘的目的是为了消解“不宁静”。这实际上只是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出发所作的不无武断的揣测而已。虽然我们从全文可以看出“我”在赏月观景过程中,心里是有所波动的,但那更多的是由景引起的。换言之,“我”神往于今晚满月的荷塘,而满月的荷塘虽事实上给“我”以心理影响,但“我”并不是要受影响而去荷塘。这话说得有些别扭,但事实上“不宁静”仅仅是一个让自己“出去”的借口之一,在后文中再也没有交代。
退一步说,这“不宁静”是相对于“宁静”来说的,相对于“宁静”,心中有愁、有怨、有恨、有愤是一种不宁静,而心中有喜、有乐、有牵挂,同样是一种不宁静。如果真要如不少论者所说的“颇不宁静”是因为政治或家庭的大事,在这月圆之夜,怎么有心思去荷塘,怎么能够这样“静静”地赏景呢?或许有人会说,“我”是在赏景中慢慢“平静”下来的,但笔者认为,真要是“颇不宁静”的话,是很难“宁静下来的”,更不可能如有人说的后面还有“出静”,这是把人的心理过程简单化的理解。
在程度上,“颇不宁静”自然是非常不宁静了,但这颇不宁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联系后文看,如果这“颇不宁静”也如参考书所言是“淡淡的忧伤和淡淡的喜悦”,这不矛盾吗?程度如此之深,还用了“颇不”。可见,从全文看,并非“颇不”,它只是从自己心里感受上说今晚“出去”的一个借口而已,而这,读者读完全文自然明白,因而作者不必这样明白地交代,它是可有可无的。
二、太过直白的硬伤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一点上该是公认的。此文景物描写细腻、精致,这是一种典雅而沉醉式的描写,内中之情无论是什么,给人的印象倒是“淡淡”的。但是被武断地认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却是理性立场上的清醒表达,与“荷塘月色”的描写乃至全文的氛围极不协调。虽然我们常常对应考的中学生强调“应试作文要在开头就点题”这样的说法,但对一位散文名家来说是不适宜的。怪不得余光中先生在评朱自清散文时,特别提到《荷塘月色》第三节,说“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对于“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的东西,就用不着“交代太明”。
一般来说,所谓经典,除了能经受文学史时间的考验,也在于能为阅读提供多种可能。读完《荷塘月色》全文,对其赏景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一般读者都能感觉得到,也就不用点明是否“宁静”这样的话,这样“定调”还限制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无疑是一处硬伤。
三、首尾圆合的赘余
对《荷塘月色》的结构,多有称颂,说其回环照应,首尾圆合,天衣无缝。这样评说,大致是可以接受的。
问题是,当我们读至“尾”而回顾“首”时,即可发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其实是多余的。
结尾“……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一结尾照应的是第一节第一句话以外的语句,同时,在“叙述”中文章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穷的遐想,耐人寻味。前后对比,显得文章的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很突兀,心里怎样,赏景前怎样,赏景后怎样,没有必要向别人“交代太明”。
我们还可以用巴金先生的《灯》之结构来比较。
巴金先生在开头没有“定调”的话,虽然我们在文中倒似乎可以读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意味。《灯》的开头第一句即是“我半夜在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于是看见对面“傍山建筑的几号房间里射出来几点灯光”,然后作家想起了许多灯的传说和往事。结尾写道:“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也微笑了。”
虽然文章的写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也大可不必厚此薄彼,何况在大师之间。但我们又大可不必放弃在比较中品评、在品评中提高自我的权利。
综上,“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可以看作可有可无的话,虽然我们大可不必把它删去,但我们在读解或教学时,大可不必把它当作探究的核心。
在教学中,笔者曾做过不同的尝试。一是去掉文末的写作年代且不向学生提供“写作背景”,学生潜心文本,读解也较顺利;二是去掉第三段,学生把握的主旨更多地倾向于“悠闲”之类的感觉;三是把“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去掉,学生的读解几乎不受影响,这也算是一个此句可有可无的一个佐证吧。
(责任编辑:赵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