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古典爱情时代的女子和春天

作者:严英秀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春思》
  
  也许大多数读者更熟悉李白的豪放潇洒和他斗酒诗百篇的谪仙风貌。其实,李白也有很柔美婉约的一面。他写过不少闺阁思妇之诗,描摹心理细腻,情思幽深婉转,余韵如缕,深得闺怨诗之妙处。《春思》是其中一首。
  “春”在古典诗文中是双关语,既指自然之春,又喻青年男女的爱情,即怀春之意。这个诗题的“春”,也含有此双重意思。开头两句是起兴之句,一般来说,诗中兴句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而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很是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想象,“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眼前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的角度写出,颇为传神精到地写出了思妇思情之深之远。寥寥两句诗,勾勒出了一幅极其经典的春之爱情画面:独处秦地的思妇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早归来,置身于桑叶繁茂的仲春时节,她更是触景生情,思绪难平,料想遥远的燕地也该是春天了吧,丈夫若见到碧丝般的春草,定然也会想到家中的妻子,萌生思归的念头。
  以春草喻离恨,见春草而思归,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白浑成自然地引用这一意象,巧妙地把握了思妇丰富的心理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达成了诗的妙境。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使诗句既有音乐美,又含蓄地写出了这个女子和她的丈夫心心相印的情感。两心相知,女子看到家乡的春光就能揣想到丈夫的眷恋;两心相知,眼前柔曼的绿枝才知远方的碧丝“思归”的情意啊。
  三、四句直承兴句思路,仍从两地着笔而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从字面上看是说:当你看见春草思归的时候,我在家中已相思断肠啊。按理说,丈夫虽远行他乡但情感不变,及春就思归,女子应该感到欣慰才是,但她却以“断肠”承离人的 “怀归”,这看似于理不合之处,其实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元代萧士?曾评述这句诗说:“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此评述,用地方节气的差异性科学地揭示了人物心理情感的微妙:当燕地的草迟迟抽出新芽,男子刚刚萌发思归之意时,家中的妻子早已空守大好春光,相思成病了。“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她能不断肠?联系太多的思妇闺阁之诗,我们或者可以说,这燕地和秦地的差异其实一语道破了男子和女子的不同:女子的相思总是走在男子的前面,女子总是比男子爱得更多,痛得更深。当男子的心里萌生“草色远看近却无”的思春怀归之情时,女子那边,春天早已汹涌如潮,那万千相思的绿枝因盼不到相爱的人,就要凄零地走向萎谢了。
  李白用笔极其灵慧,诗的后两句捕捉了思妇生活中特别富于情态的一瞬间:当思妇闺房的罗帐被春风轻轻掀动时,多情的思妇对着同样“多情”的春风说:“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后人评这两句说,思妇申斥春风其实就是明志自警,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非外物所能动”的高尚情操。这种说法在我看来略有教化之嫌,多少冲淡了此诗细密幽深的韵味,但也算吻合一个独守空闺的古典思妇的心理情态。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她唯有坚守着。纵有千种风情不能诉说点滴,良辰美景便成虚设,“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那么,又要这恼人的春风来撩拨什么?又要这缠绵的春思来做什么?还不如掩紧门扉,把这多事的春天关在窗外,把万千情思深锁心底吧。
  这样一首诗,肯定不会在李白光芒万丈的诗歌中显得多么耀眼,但它依然是令人凄迷低回,沉吟不已的一首好诗,因为,在美丽幽暗的岁月深处,我们知道的爱情故事总是这样。
  
  (责任编辑:古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