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智者戏谑
作者:王杰泓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人世一倏忽,曾经的文坛骑士、思想者王小波竟已离开我们十余年了。好在“文章千古事”,他的作品迄今仍然给我们留有无穷的阐释空间。无疑,在大多数读者的眼中,王小波是睿智而又特立独行的——其自传体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以下简称《猪》)便是最好的注脚之一。
王小波笔下的这只猪的确是特立独行和与众不同的。它与同圈的猪大不一样,毫不安守于自己肉猪的身份,不按照人给它规定的方式生活。它不仅在行动上如山羊一般敏捷,如猫一般四处自由游逛,更能模仿各种声音。这一独特的本领最终为它招来了祸端:由于成功地模仿了收工的汽笛声,它被视为破坏春耕的破坏分子,从而面临着被专政的命运。不过,就在由指导员和副指导员带领的几十个荷枪实弹的人的围捕之下,它却从容地脱逃了,潇洒地生活在人的掌控之外。
这只猪是作者所欣赏的,他称之为“猪兄”。作者欣赏它特立独行的派头,欣赏它在人喊狗咬的包围下的那份镇定,欣赏它对自己命运的自由掌控。不难看出,全文明为写猪,而实则是将思维的触角指向了特定的现实社会生活。正如文章末尾所言:“除了这只猪,我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在这里,作者更多的不在于赞美这头小猪的反叛,它的不畏强权,以及不满足于被他人设置自己的生活方式及归宿。他更主要是要对更多的猪的生活的浑浑噩噩进行批判:“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绝大多数猪接受了生活对它们的设置,按照人类要求它们、规定它们的方式去生活。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就是这样生活着的,不思反抗,也意识不到需要反抗,他们随着生活的浪潮木然前进,被一切既定的规范约束着,也自觉地被它们所约束,将这种生活方式视为理所当然。很显然,“猪”是一种隐喻,作者对大多数猪的批判也正是对像那些猪一样生活着的人的批判。
在《猪》文中,以正、副指导员为核心的专政力量为猪的生活设置了固定的模式,对这只并不驯服不安分的猪能采取大规模专政的手段,他们俨然是权力与规则的化身。他们代表着现实生活中权力对人的规范和约束。王小波通过描写这只特立独行的小猪如斗士一般的反抗,从而实现了对这种权力的消解。譬如写小猪在人之合围的情况下潇洒应对、从容逃逸的那段:“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在小猪与权力的斗争中,势单力孤的小猪轻易而又带着几分机智地战胜了权力。无疑,这样一种书写颠覆了现实(文革)的权力模式,而现实的权力模式是要求个人服从社会的安排的,由此,多少人丧失了个性,在或绝望或无奈或安之若素中接受了所谓“命运”(实际是权力)的安排,按照被权力模式规定的方式亦步亦趋地生活。在这种情势下,小猪的反抗勇敢地体现了它不想成为规矩的猪,正如人不想成为安分的人一样。它无畏地对规则说“不”,在规则面前我行我素,它表现出的“另类”无情地蔑视着世俗的价值观,它的胜利肆意地宣扬着对权力的漠视与嘲弄。成为野猪是它最终的自我胜利,它的确是一只令人怀念的猪。
在题旨之外,值得我们品味的还有作者在文章中的写法。对这只猪的生活设置及专政体现的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在王小波的眼中并不是理性的产物,接受这种设置就意味着死亡。而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非理性的权力还有很多,因此王小波为了达到对非理性的权力的颠覆,采用了一种非理性的言说方式。他用这种独特方式体现着自己对理性的追求和渴望。所以在文章中,一头猪是能仅因为几声类似汽笛声的鸣叫而成为破坏春耕的坏分子的,几十个人是可以全副武装地去对一头猪实行专政而且以失败告终的,这头特立独行的猪也在赢得彻底的自由后生长出獠牙,冷淡地对待对它心怀叵测的人们。可以说,《猪》文的语言全是非理性的,在这样一种非理性的言说方式下,彰显的是作者充满理性的思考,及对理性与自由的探索。小猪的反抗无疑是充满着自由精神的,它是作者自由精神的化身。王小波渴望的是理性,追求的是自由,而社会中的许多现实是非理性的,为了张扬理性,他采用了这种独特的方式,在他形式的非理性下面,掩藏不住的是对社会生活的认真的关注和思考。正如戴锦华所说,“它不仅是理性与自由的书写,而且是对理性与自由的书写。”
也正是这样一种悖论式的言说方式,使王小波的《猪》文具有了鲜明的戏谑与反讽特点。我们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猪、对人的描写,充满嘲弄,满是消解,笔调幽默诙谐,带有漫画色彩,如在写到“我”对这头猪的偏爱时说:“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在小猪被围捕时,他又说:“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在此,作者对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写得可谓有声有色,猪被赋予了人性化的色彩,这种语言特色使他的作品呈现出荒诞与反讽的审美特征。而其中的幽默也是充满智性的幽默。将一只浑然不知“政治”为何物的猪定性为破坏春耕的坏分子并被“专政”,这一事件本身就是匪夷所思的。在人猪大战中,猪的从容不迫强烈反衬出人的荒唐可笑。文中几十个人围攻一头猪时,神圣的权力、政治与一只猪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峙,这样一种带有黑色幽默的喜剧感和狂欢风格,正是作者非理性的言说方式所带来的。政治的神圣与“文革”时期权力模式的崇高可以说全部被这种幽默风趣的话语模式给消解掉了,剩下的只有滑稽与荒诞。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轻松愉快的,这种快乐是作品的语言带来的,也是作者的智性措辞带来的。
王小波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强调“思维是一种乐趣”,认为思维是人生幸福的来源之一。他提倡人要活得有智、有趣。他爱思,也善思,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清晰可见。王小波希望的是对诗意世界的拥有,对世界智慧地创造和书写令他感到愉悦。他思维的火花在作品中清晰闪现。他用语言传达他的思想,用独特的书写方式表现他的追求,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去观察生活、思考社会。他的文章就是他作为“思考者”的明证。自“五四”以来,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一直强调启蒙,强调自由和理性,这一光芒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希望和巨变。但在今天,理性化的程度仍无法让王小波这一敏锐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满意。他渴望理性,对现代性有着执著的追求。他或许并没有将自己置身于思想启蒙者的高度,但他顽强地书写着,用他认为最恰当、最适合的方式传达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他是自由的思想者,是精神上的浪漫骑士。
文学创作过程中是有言意矛盾存在的,尤其是在语言传达阶段,除了艺术构思中内部言语与语言传达中的外部言语之间的矛盾、语言的抽象性和意象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外,语言的公共性和言语的私人性的矛盾始终无法避免。作家只能使用大家公认的语言去传达私人的感受,王小波尽量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但他选择了用非理性的言说方式去传达自己的理性思考,这就对王小波作品的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他自己的创作中,王小波本身也是特立独行的。他的文字昭示出一种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这使他的思考和文章都显得与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样的“另类”——他的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这种独特性。解读王小波,读者不能仅从公认的那套语言系统去理解,而是要用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去充实它,去发掘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的睿智。或许,对特定时期(文革)生活有着类似感受和思考的读者能更好地理解王小波,正如艾晓明所说,王小波的作品是写给类似于她那样的读者阅读的,他的作品期待着更多能充分理解他的读者与之发生心灵的交汇和契合。
一篇好的文章是值得反复回味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用非理性的言说方式批判了那些安守于生活设置、在荒诞的权力模式的束缚下浑然不觉、不思反抗的人,其充分体现了王小波的创作个性,反映了他的创作风格。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他作品的韵味,去品位他作品中轻松却也沉重的戏谑,在阅读中真正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和他一起发出会心的微笑……
(责任编辑:吕晓东)
参考文献:
[1]戴锦华:《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当代作家评论》,1998(2)。
[2]艾晓明:《地久天长——关于王小波中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新东方》,1998(1)。
[3]阎晶明:《“伦敦天空的发明者”——我读王小波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7(5)。
[4]王岩森:《王小波: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和国民灵魂的拷问者》,《宁夏社会科学》,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