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世说新语》“清”谈

作者:李丽君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许椽尝诣简文,尔夜风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语。襟情之咏,偏是许之所长,辞寄清婉,有逾平日。……①(《世说新语•赏誉》一四四)
  
  这段文字记载许询与简文帝一向情意相投,一个清风朗月的夜晚,许询造访简文帝,两人在内室畅谈。擅长作诗抒发情怀的许询这晚才情大发,“辞寄清婉”,更得简文帝赏识。“清婉”指许询作诗时言辞达意清丽委婉,这显然是在赞誉、评价他的诗文特色,从而把清美概念引入文学批评领域。也正是这“惊鸿一瞥”,成为了后代清微淡远的艺术之“清”的滥觞,其审美价值不可小觑,真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世说新语》“清”之审美价值
  
  清,作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理论范畴,历经了一个由自然概念向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及审美理想演变的过程。
  “清”字的本义为水清。《说文》云:“清,眀也。澂水之眂。从水青 。”作为一个自然概念,多形容自然风物的静而清;审美意义上的“清”,秉承自然之“清”的原生形态,并与生活趣味和人生的终极理想相联系,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的清静思想。《老子》中有两章说到“清”,第三十九章的“天得一以清”,强调天之清明;第四十五章的“清静为天下正”②,显然是指一种清静境界。春秋末期道家关尹学派明显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吕氏春秋•不二》记载: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关尹贵清”可以放在老子对水之柔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理解。水有柔之至坚的性质,也有清澄透明的特质。老子肯定其柔的一面,以突出无为而自然;关尹则强调其清的一面,以体现出一种“水原”思维。关尹学说对庄子的影响不在老子之下,《庄子•天下》感叹:“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在介绍各家学说时,庄子还特引关尹之说:“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③这既体现关尹学派的“水原”思维,又说明庄子对关尹贵清的肯定和关注。有学者在对“太一生水”、“水原”思维和“水镜”识鉴意识作了一番探讨之后认为:“古人在以‘太一’为宇宙本原而展开的哲学思考中,曾将某种关于‘水’的生活知识积淀提升到了宇宙生成论的哲学高度。……那被提升到终极思考层面的‘水’的知识积淀,主要集中在由‘镜’与‘清’这两个概念所表征的水清可鉴的经验基础上。”④这种考镜源流的思路有助于呈现“清”的原生形态,有助于揭示“清”的原生意义。
  丰厚的哲学底蕴和文化内涵赋予“清”相当的阐释潜能和再塑空间。学者蒋寅曾对自然之“清”在魏晋以前是如何进入世俗社会的作了一番考辨。他认为《诗经》中“清”字的用例,“除水清的本义外,主要是用引申义形容人的娴淑的品貌”(《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和人的神情风貌(《大雅•眃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还有宗庙气氛的肃穆(《周颂•清庙》);“《论语》和《楚辞》则用于形容人的峻洁品德”(《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在世俗社会中,‘清’则继承了《楚辞》的用法,指操行的清洁,常与‘浊’对举,如《论衡》中就有‘道有精粗,志有清浊也’”(《逢遇》);“在东汉的人物品评风气中,读书人以‘清流’自任,又使清成为人物品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王充即称自己‘为人清重’”⑤(《论衡•自纪》)。”
  魏晋时期是一个充满着睿智和哲思的时代,是人和文的自觉时代。由汉末清议演进而来的清谈除玄学论争外,还有一重大话题就是人物品评。“清”在人物品评中被用得格外频繁,最集中地出现在《世说新语》中。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世说新语》中的“清”总共出现八十余次,用于人物品评有五六十次之多,而进入文学批评领域仅只一处。如何以历史之维看待《世说新语》中的“清”在“清”概念的整个流变中的影响和作用?以上数据至少能证明《世说新语》的两大价值:第一,《世说新语》是品藻之“清”集大成者;第二,《世说新语》在艺术之“清”的流变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作为审美概念的“清”用于艺术领域,本应从音乐欣赏说起(“耳辨音声清浊”《荀子•荣辱》),但更主要的是被引进文学批评领域。据蒋寅先生考,《世说新语》前,曹丕《典论•论文》中有“清”:“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但其“清”指的是创作主体的生理禀赋。“真正将‘清’作为文学理论概念来用的是陆机《文赋》,共七次出现清字,六次作为文章的审美概念来使用。”《文赋》论辞意之美有“藻思绮合,清丽千眠”,后来的《世说新语》中的“辞寄清婉”显然得益于此。有了《文赋》的铺垫,有了《世说新语》的强化,到了《文心雕龙》,作为文学批评审美概念的“清”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无论是评诗人(曹丕“乐府清越”),还是论诗体(“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清丽居宗”),抑或品声律(“诗人综韵,率多清切”),都标以“清”字,确立了清在诗学中的地位。“稍后钟嵘在《诗品》中十七次用清字”⑥,使南朝诗学以“清”为主导的审美倾向得以彰显。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胡应鳞在《诗薮》中以陶渊明诗风之“清”为核心,广论诗家风格之异同:
  
  靖节清而远,康乐清而丽,曲江清而澹,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储光羲清而适,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徐昌谷清而朗,高子业清而婉。(《外编》卷四)
  
  这里,以单音节“清”出现,并运用比较互见法,措辞准确,辨析精微,充分显示出“清”作为诗美学的核心范畴的审美韵味。
  审美概念“清”,在咏叹自然之美、品评人物之美、赏鉴艺术之美时,自始至终都与人类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奠定了它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地位。《世说新语》中的“清”,在“清”概念的演进中,完成了自然之清向品藻之清的第一个延伸,推进了品藻之清向艺术之清的过渡,贯通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清美范畴”之思维路径,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所追求的人格精神和艺术精神,其诗学价值令人瞩目。
  (责任编辑:古卫红)
  
  ① 文中《世说新语》引文均见曹瑛、金川注释.《世说新语》全文注释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② 文中《老子》引文见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③ 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505.
  ④ 韩经太.“清”美文化原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3(2):163.
  ⑤⑥ 此段中的引文见蒋寅.古典诗学中的现代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3:36,4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