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赵师秀《约客》赏析
作者:张桂丽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赵师秀(1170-1220)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浙江温州人。宋太祖八世孙。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然一生浮沉于州县,郁不得志,宁宗庆元元年(1195)任上元主簿,掌典领文书办理事务,终事安推官,为节度使下属,掌勘问刑狱,做官并非他志向所在,未几便辞官归乡。他自言“官是三年满,身无一事忙”。“四灵”之一的徐玑《赠赵师秀》云:“薄臣归来隔几春,清瀛还是旧时身。”倒是归隐江湖,与诸友唱酬赠答,访寺拜僧,让赵师秀觉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永嘉四灵”是南宋后期诗坛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为他们的籍贯都是浙江永嘉(今温州),且四人的字或号都有一个“灵”字,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徐玑字灵渊,徐照字灵晖,四人的诗歌风格、生平际遇都有相似之处,因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名为“永嘉四灵”。他们都是中下层文人,有的当过小官,有的终身未仕,本来有满肚子的愤懑不平,因此在诗歌方面,他们明确地把人生遭遇与情趣最为接近的贾岛、姚合作为楷模,以五律为写作的主要载体,苦心雕琢推敲,锤炼字句,以表现一种凄清冷漠的心境和自然淡泊的高逸情怀。赵师秀在“永嘉四灵”中排行第四,但以影响而论,他的地位最为突出。这不仅是因为在创作方面“最为佼佼者”(贺裳《载酒园诗话》)“名冠四灵”,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编选《而妙》《众妙》两集,总结了同仁的艺术主张,公开打出宗法晚唐的旗帜,以“姚贾诗法” 相号召,直接影响了一大批江湖诗人,打破了“资书为诗”生硬晦涩的江西诗派横霸南宋末诗坛的局面。刘克庄《悼师秀》诗云:“夺到斯人处,词林亦可悲。世间空有字,天下便无诗。”语虽不无夸张,却反映了在大多数江湖诗人心目中赵师秀作为开启一代诗风的诗界领袖地位。
《约客》是赵师秀最为后人推崇的一首诗。《四库全书•集部•清苑斋诗集》与《闲诗精华录》均题名为《约客》,而《宋诗纪事》则题作《绝句》,全诗为“梅子黄时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夜过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的前两句对仗工整,意象组合优美,黄梅、青草、池塘、蛙声、语声,已构成了独具韵味的江南夏夜之景。第三句点题,诗人约了客人,夜已深而客仍未至,如一般的“四美具,二难并”,很难从这种题材中翻出新意,而末句则令全诗陡然生辉,“闲”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体现了诗人特有的审美角度。诗人独自静静地敲着棋子,看着满桌的灯花,友人不至正为诗人提供了一个不容错过的机缘。有自然万物之美景,有自由广阔之神思,诗人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心灵于一刹那间寻到了独得之乐。生命之美是一个体验过程,应是“想花心比见花心深”。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雾盚盚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有人认为蛙声“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更深入地表现了诗人落寂失望的情怀”(《宋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17.)。笔者并不这样认为,蛙声作为诗词意象的例子不胜枚举,辛弃疾《西江月》不是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表现了词人的喜悦之情吗?
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淡泊,他们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也更脚踏实地,可以说是超越了青春期的躁动而日臻于成熟之境。他们的审美情趣与以往文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多采用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生活态度,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黄庭坚《题意可诗后》也说“苟以法眼观,无俗不真”。在他们看来,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位与情绪,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宋人喜以“闲”字入诗,如“野凫眠岸有闲意”(梅尧臣《东溪》),“闲来上山看野水”(翁卷《野望》),“日迟花影对人闲”(范成大《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从今若许闲乘月”(陆游《游山西村》),“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等俯拾皆是。而赵师秀对“闲”也情有独钟,运用的频率最高,《清苑斋诗钞》存诗一百四十一首,而有近四十首都有“闲”字,几近三分之一 。如:“未悔阔疏今事去,最怜乏绝坏身闲。”“又得相逢闲寺里,凡人多哭太无营。”“港不通只闲客棹,树低多疑故人车。”“忙过人世当闲日,老遏朝廷用少时。”“有句自题闲出壁,无钱难买贵时船。”“崖前未有桂花开,观里闲寻道士来。”“留僧秋阁上,身自伴僧闲。”“闲人闲处住,载酒荷高情。”“不及一身闲,种术怜官地。”“闲询曾住寺,如梦已惘然。”“松江几闲客,日夕听波鸣。”“病令诗懒作,闲喜客频过。”……
在友人失约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诗人是静对万物,坦然自若的。如此良夜,秉烛对弈必是挚友无疑;友人失约必是有意料之外的事情阻碍他不能如期赴约,其内心必是自责万分,诗人定能理解友人的为难之处,怎么会责怪他呢?又怎么会觉得失望烦闷无聊呢?诗人是愿意享受这份孤寂之美的,于是端坐案旁,对着摆好的棋子会心地一笑,然后捉起来把玩敲打,灯花已落了满案,诗人仍意犹未尽。如果诗人不是有这种平静的心态,早该蒙头大睡,或者借酒浇愁,甚至会把棋子扔得满地都是,然后怨恨友人,又怎么可能留意到窗外大自然的美景呢?意已尽而行不必足。诗人在久候客人却未至的情况下也能独辟蹊径,于心灵的一刹那间寻到了独得之乐,故著一“闲”字。
(责任编辑:古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