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家园与乡愁的双重构建

作者:丁国强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意境,在创作时以意象为基本构成单位,通常不用直接抒情和议论的词汇。诗人善于在具体、丰富、新颖的意象中,展开联想翩翩的画幅,把人们带到清新、深沉的境界中去,从而达到形象鲜明生动又耐人寻味的效果。烟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图景,经过历代诗人的写作实践和刻意锤炼,汇聚了人的精神品格,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升华为一种有意味的艺术情感,诗化形式得以完整、稳定,并逐步趋于成熟。烟意象以它形象鲜明、意境含蓄、粘着力强的特点为宋代诗人所钟爱,屡屡出现在宋诗中,成为表现主题,抒发情感和构建深远的诗歌意境的一个手段,传达出生动的古典美学韵味和宏阔的生命意义。
  
  一、烟意象的组成方式
  
  (一)独立式
  烟字单独使用,并含有多种意义。如:
  1、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魏野《与友人屋壁》)
  2、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杨朴《莎衣》)
  3、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宋庠《重展西湖二首》其一)
  4、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王珪《金陵怀古》)
  5、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苏轼《出颍水,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6、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陈师道《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
  7、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汪藻《春日》)
  以上各例,烟意象均独立构成,含义丰富,形象鲜明。“烟”有烟火、水气、雾气、花草树木散发的蒸气等等意思,语意随诗歌特定的语言环境而灵活多变。在这里,“烟”字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辐射性涵义的语言单位,它能够在听觉和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它是用本身就是艺术作品的图画似的文字写出来的。
  (二)联合式
  将烟意象与其他意象直接并列在一起,省略任何关联词,以鲜明的画面直接感染读者。如:
  1、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王十朋《咏柳》)
  2、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陆游《秋夜怀吴中》)
  3、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刘翰《石头城》)
  4、杳杳烟波隔千里,白皀香散东风起。(寇准《江南春二首》其二)
  5、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戴复古《淮村兵后》)
  6、柳院竹亭茅店,云芜风树烟溪。(陆九渊《子规》)
  上述例子,烟草、烟雨、烟柳、烟波、烟水、烟溪等物象并置在一起,合二为一,二者不易分割,有的甚至演化为新的概念。这种组合,由于意象间的关系往往不很确定,有限的诗句空间里暗示了更多的内容,因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三)偏正式
  以烟字为中心词,以形容词或名词修饰限制烟字。有前偏后正、前正后偏两种。如:
  1、水隔淡烟修竹寺,路径疏雨落花村。(杨徽子《寒食寄郑起侍郎》)
  2、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3、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余靖《子规》)
  4、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5、细草穿沙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姜白石《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
  6、平波渺渺烟苍苍,菰蒲才熟杨柳黄。(陈尧佐《吴江》)
  7、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徐玑《新凉》)
  上述例子,1—3为形容词加中心词,4、7为名词加中心词,均为前偏后正式。5、6两例为前正后偏式。
  (四)比喻式
  用比喻手法将烟意象与其他意象合在一起,烟意象可以作为本体,也可以作为喻体。如:
  1、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陶弼《碧湘门》)
  2、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方惟深《访荆公不遇》)
  3、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王雱《绝句》)
  4、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5、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苏轼《南堂五首》之五)
  6、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7、多应午灶茶烟起,山下看来是白云。(刘克庄《西山》)
  以上各例中,烟意象作为本体的有1、2、4、7;作为喻体的有3、5、6。比喻式将两个不同的意象联结在一起,其联结手段是诗人对事物瞬间的、独特的相似性感受,两者之间形成的空隙正是想象的空间,诗在这个空间得以存在。
  
  二、宋诗烟意象的审美意义
  
  “审美是人格的投入,是人格的畅适。”①中国哲学中的人生问题、生命问题,常常不是仅靠概念分析就能认识的。它必须深入到中国人的情感意识和生命经验之中,才能体会和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是心灵通过词语创造的,意象的营造要求作家用“象”即具体的物象来表情达意。烟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象,经过诗人的取舍、锤炼,被写入诗中,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成了诗人某种情绪的对应物,用以表达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烟意象作为诗歌意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一)表现幽居生活的闲静、恬淡
  中华民族从地理位置上看,虽面临大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从文化心态上说,它只是一个内向型的内陆国家和农耕社会。它不像“游牧民族、跨海民族那样为了生存,必须时刻处在行动和冒险之中,农耕民族只要顺应天时地利,及时耕作、收获,大部分时间都可以悠闲地用来观察天文地理、草木鸟兽,与大自然结成亲密的关系”②。受此影响,中国文人历来追求圆满自足的精神境界,企慕山水田园、江湖林泉,以求获得精神上的安闲与自适。可以说烟意象的新奇世界,正适应了诗人这一情感上的需要。这里列举杨朴的一首《莎衣》诗: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在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这首诗的作者杨朴,为人恬淡闲静,不慕荣华富贵,一生布衣。据说他的同学向宋太宗推荐他,他即赋《莎衣》诗,辞官而归。“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蒹葭即芦苇,菡萏即荷花。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这位渔人既垂钓又吟咏,不是一般普通的渔夫,而是一位隐居的高人。怡然自得,无拘无束中流露出清静淡泊,超然物外的情致。“人在美的观照中,是一种满足,一个完成,一种永恒的存在。”③我们看到,正是诗人力图为个体生命寻找一种符合生命本性的生存方式,才使人生进入了一种审美化的栖息所在。这是一种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一种人类最高的生命存在方式,是自然生命的一种超越形态。
  我们再来看一首魏野的《书友人屋壁》:
  
  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
  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
  
  诗中的这位达人,即通达知命之人。这位达人视功名利禄轻如鸿毛,他到流泉洗砚,就引得鱼儿争先恐后地吞墨,他点火煮茶,熏得那炉边的鹤来不及避开。生活如此闲散自由,心境如此闲逸安宁,简直到了忘却尘世的地步。然而,诗歌安安静静的外表下面,却有着活活泼泼的思想和意识在流动。那是诗人穿透对象外部的厚重外壳,钻进生命深层之后的意义领悟。
  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携手出门烟树密,数僧离立语黄昏”(许月卿《追赋暮游》);“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李弥逊《云门道中晚步》);“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方岳《梦寻梅》)等。当我们一旦走进诗人的心灵境界,就会发现那里面有着深广寂静的美,在寂静之美里含蕴着地老天荒般的庄严和苍凉。这里物象分享和饱和了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性格,我们从中可以读出诗人的情感世界。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呈现出来了。”④原来,心灵的肃宁是风云激荡后的肃宁,生命的无碍是百折千回后的无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