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空谷足音 妙极天趣

作者:马丕环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据诗人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乃唐人对县令的尊称。这位崔姓县令是何许人氏,一作未考定,一作母舅崔顼。从诗意看,作崔顼似更为合适。清人金人瑞《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云:“题曰‘客至’,是又远分者,待他之法,客又不纯是客,亲又不纯是亲。故知其为远分表兄弟也。”从中可见端倪。天宝十四年(754年)夏天,诗人曾由长安前往白水省视,当时崔顼正摄代县令,诗人有《白水明府旧宅喜雨》诗。秋天,到奉先探视家小,崔氏偕同,诗人又有《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诗,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崔顼因事来蜀,特意到草堂访问。这首诗就是对崔顼来访的纪实。诗中表现出一种不期而遇的兴奋与喜悦,足见彼此之情投意合。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一二两句以“兴”发端,写家居周围的大环境。上句写水,浑然天成。万里桥西,绿水环绕,波光山色,景色秀丽可爱,环境清幽僻静。“皆春水”三字真可谓用语至精,既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又交待了诗人所居的生活环境。而“皆”字更见精妙,它既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面对盈盈春水、融融春意的喜悦之情。“皆”字又与下句的“但”字相呼应。下句写鸟,一派安闲。鸥群日日,因水而来,嬉戏于舍南舍北之间,或飞或停,自由自在,平添了环境的清幽。日与鸥鸟为伍,其居处的幽僻、心境的淡泊寡欲可以想见。“但见”二字,暗含讽意,见得只有群鸥不嫌弃,村居落寞,向无客至之意自在言外。这句暗用典故,《列子·黄帝》中说,有人与海鸥相亲,海鸥常和他嬉戏,但有一天他父亲却让他捉一只海鸥,当他再去海边时,海鸥都心存疑虑而不敢再靠近他。后人常借用此典,形容人淡泊宁静、泯除机心。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陆龟蒙《酬袭美夏首病除见招》诗:“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陈与义《蒙示涉汝诗次韵》诗:“知翁已忘机,鸥鹭宛停峙。”这里说“群鸥日日来”,暗示自己虽然孤独,但心中却无机心,所以鸥鸟常来安慰自己的寂寞。诗人《江村》诗云:“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同样描写了幽居草堂江村时的这种情怀,可见诗人此时已达到物我忘机的境界。诗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为贯串全诗的喜客之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如果说一二两句渲染的是居所周围的大环境,那么三四两句则点染小环境,景物由草堂四周转入草堂院内,借以引出“客至”。上句写出似乎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落花满地,不曾清扫,是因为没有客来。反复说明无客,正是为了迎客。诗人爱花如命,故有“平生憩息地,必种数多花”之句,他在营建草堂时,到处觅树求花,不到半年时间,草堂院内便花木遍地。春天一至,更是一派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这里,诗人借“径”未扫而写花盛开,以点染院庭内环境幽美,暗含自慰之情。此句上承“群鸥日日来”意,既见得以往客少,也见得诗人不轻易延客,含有自重之意。古代迎候尊贵,有拥篲先行的传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驺衍往燕国,燕昭王尊贤下士,“拥篲先驱”。司马贞索隐:“谓为之扫地,以衣袂拥帚而却行,恐尘埃之及长者,所以为敬也。”本句即用此典。下句点明题目“客至”。因为客至,才开柴门迎接。“今始”与“不曾”相互呼应,从中斡旋出深厚的情致:主人对客人至诚迎候的心情。这里的“开”字,是全诗的转折点:从寂静的外向转到开怀的内向,把题意推进一层:由迎客转入款客。“蓬门”,编蓬为门,形容居处贫陋。一向紧闭的蓬门今天才为“君”而开,足见平时是“门虽设而常关”的,颇似陶潜归田之趣;开常关之门迎客,正是表示敬意。冷落的荒村,佳客骤至,划破了幽居的岑寂,不仅使草堂有蓬荜生辉之感,而且也给村居带来空谷足音之喜。诗人以互通款曲的语气,表达“客”至的喜悦,也曲透出诗人久未会客的寂寞心情。这两句诗在行文上属对自然,一气贯穿;在内容上则前后对照,态度鲜明。上句写得越奇峭冷隽,下句越能表现出感情的真挚强烈。所以后人评之“上下两意,交互成对”是很有道理的。
  以上四句虚写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以下四句则实写待客,“有村家真率之情”。
  五六两句紧承“客至”,描写对佳客来访的简朴招待。“盘飧”,指盘中之菜。“无兼味”,是说菜肴很少,没有第二样。“市远”,则点明菜无兼味的原因。离街市太远,购物不便,菜肴就这么简单,咱们就随便进用吧。“兼”字,用得颇为贴切,反映了主客二人非同一般的情谊。菜“无兼味”,酒又如何呢?诗人自然无法像李白那样“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因为“家贫”,无力购买好酒,只能用家中没有过滤的陈酒敬客。“樽酒”,指杯中之酒。“旧醅”,指陈年未过滤的浊酒。古人饮酒,以新酒为贵,陈酒为贱;以醇酒(清酒)为贵,以浊酒为贱。天涯羁旅,亲友相聚,自是人生快事,理当菜盛酒醇,无奈“市远”、“家贫”,菜无“兼味”,酒只“旧醅”,为此诗人深感歉然。喜中忽添一丝歉意,更显出诗人“喜”的真诚和质朴。这两句诗一句三折,跌宕有致,语言朴素真率,如对面晤谈。家常话语,人间真情,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最后两句就“客”生情,云中探爪,另来一笔,以征询客人意见的口吻请出邻翁,从侧面烘托,将宴饮场面上的气氛推向高潮。“邻翁”,即北邻南邻的老翁。据诗人《北邻》、《南邻》、《过南邻朱山人水亭》等诗所述,北邻是王姓县令,南邻是朱姓山人,“爱酒晋山简”,“残樽席更移”,两人俱为饮酒能手。诗人征询崔明府:你若是愿意的话,我把邻居老翁叫来,大家一块共尽余兴如何?这一问,既出人们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反映了诗人想使欢饮气氛更为浓烈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崔明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诗人平日与邻翁和谐融洽的关系。“肯与”一词,下得十分贴切,它把“邻翁”与“明府”联系起来,把宾主陪客交欢的神态,绘声绘色地表现尽致,所以谭元春说:“‘肯与’二字,形容贵客豪客,入妙!”而“余”字,则将此前之殷切劝酒、此刻之心潮澎湃、此后之聚会难再尽显无遗。诗人问而不答,便戛然而止。诗结而意未结,但觉余音袅袅,情意不尽。其实客人意见自不难想见。因为在主客间如此亲切融洽的气氛中,是不会去计较彼此的尊卑界限的。
  此诗写出了诗人对佳客来访的由衷喜悦和款客时宾主忘机、尽兴饮宴的欢快场面,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的心情。先写迎客,以鸥鸟引端,情景兼备,烘染逼真;再写款客,以邻翁陪结,情深意浓,陶醉乐中。落笔一气贯注,把眼前景、日常事、家常话、身边情,熔为一炉,娓娓道来,环环入扣,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氛和交友处邻之道。此前诗人也曾写过一首《宾至》的诗:“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两相对照,却各见用意。张綖《杜诗通》说:“前有《宾至》诗,而此云客至,前有敬之之意,此有亲之之意。”宾是尊贵之宾,所以诗的语气是在礼节之中含有敬而远之之意;客是相知之客,诗中透露的则是不拘形迹的相亲相近之情。明显看出诗人对他们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