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寒冬里一支隐忍不屈的歌

作者:戴 惠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穆旦在他生命即将熄灭前的两个月,写下了《冬》。这是一首非同寻常的诗,不仅因为它产生于那个非同寻常的年代,而且还因为它写出了非同寻常的情感、信念和意志。
  全诗共四章,分别以“我”“我们”“你”“他们”四个视角,抒写了冬天的情境,是用冬天的寒冷、荒凉象征着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受。
  
  一
  
  第一章共四节,每节都以“我爱……”的句式领起,以充满感叹的“……严酷的冬天”作结。“我爱”是一个充满温馨、喜悦之情的词语,当然它也包含有一个“希望”“向往”“期盼”等成分。“严酷的冬天”则是一个有着强烈贬义色彩的词语,它表示着严寒、冷酷。这就构成了明显的冲突,正是在这种不和谐的冲突中,诗人寻找着生活的乐趣,但是又时刻不忘环境的险恶。
  第一节写冬日静静做完喜爱的工作。“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是对冬日的概括和刻画。“淡淡的”融合了视觉和感觉,既指光线淡,也指暖意薄。“太阳短命”是一个蕴含浓重感情色彩的词组,有着冬昼苦短的感慨,也有“望崦嵫而忽迫”①的心愿。“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是一句看似平淡的抒写然而却表现了坚韧不屈的生活意志,从容镇定的心态。“临窗”是为了贴近阳光,也是诗人一个有意的指向,它象征着诗人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对光明的渴望。“喜爱的工作”是自主选择的乐于从事的工作,而非强制性的,听命于人的工作,“静静做完”表现了坚定从容的生活态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诸葛亮的名言,也是穆旦在特殊年代的冬日所要表现,所要追求的境界。尽管如此,诗人并没有忘记身处的环境,“又冷又黄昏”,可以看作一个象征,“冷”指“周围的空气太寒冽” “黄昏”指阳光暗淡,与首句中的“短命”相呼应,使人联想起杜甫《阁夜》中的诗句“岁暮阳关催短景”②所发出的衰年岁暮之感,同时又为结句中深沉的感慨:“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作了铺垫。饮酒是一个生活细节,也是诗人在“又冷又昏黄”的冬日下午聊以自慰的方式,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诗人并没有像曹操那样“对酒当歌”,也没有李白式的豪饮。“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是一种节制,是心灵对温暖、温情的希求。从“工作”写到“饮酒”,从“日暮”联想到人生的暮年,这是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和毫无激昂慷慨之意的情怀。然而,在这平淡平凡中闪射出的却是诗人坚韧不屈的身姿。
  第二节写冬日的荒野。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那么这一节主要写的则是“我所见”。“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是冬日里常见的自然景色,是一幅从表面看来没有生机的画面。但诗人所要找寻,所要表现的却是隐藏着的生机,沉寂中生命的跳动。“凭吊已埋葬的火热的一年”是追怀,“火热”与眼前“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构成“热”与“冷”,生机盎然与生机沉寂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诗人心之所系当然是已经逝去的前者。“独自”一词道出了冬日孤独的情怀,也形象地道出了诗人当时的社会处境,感受于他在特定的社会的孤独寂寞之感,在一无所有的背景下,诗人独立于悠远的时空中的高大形象。但它不同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沉溺于个人情感小资情调的表白;也不同于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着意渲染个人失意苦闷情怀的抒写,他是诗人对社会现实对人生意义的思索,是一个化天高地广的宏大境界。 “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口舌”是近距离的细致观察。冰冻的河面与冰下流水也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严寒只能冰封河面,却冻不住下面的流水,它既象征了诗人自身隐忍不屈的生命意志,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虽然,“寒冬”封住了人们的口舌,但挡不住人们内心对真理的渴求,对春天的向往。正义也在这严酷的表象下,不屈地抗争着。鲁迅的诗句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穆旦虽然没有从小河中听到“惊雷”,却也听到细致的低语,声音虽然微弱,却不屈不挠。结句“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是对弱小、但坚强不屈的生命充满深情的赞叹。
  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对诗人来说是最可贵、最快乐、最温馨的情境,也是诗人此刻聊以自乐的最好方式。有温暖,有友情和亲情,有无拘无束的甜蜜的回忆,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诗人向往和欣慰呢?尽管“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但在屋内这个小环境中温暖却压倒了严寒,快乐代替了忧伤,结句“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不仅仅是化苦为乐,更是意味深长的反讽,是对“严酷的冬天”的回答和嘲笑。
  第四节写不眠之夜的联想和思念。“)花飘飞”的冬夜最容易引起人的悠思和遐想。因为这是寂静中的动境,人的思绪也会像纷纷扬扬的大)而飞舞而升腾。它与死寂沉沉的不眠夜里的心绪往往是不同的。日本松尾芭蕉俳句《深川)夜》有“独酌更难眠,夜来风)天”写的也正是“)花飘飞的不眠之夜”的情境。我们不知道松尾芭蕉在这个不眠夜里想什么,但穆旦想的是“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已死去的”恐怕早被世人遗忘,只活在诗人心里化成回忆;“尚存的”也许如同诗人一样的遭遇和处境,也只能在回忆中珍念。“当茫茫白)铺下遗忘的世界”在这里也是一语双关,既指茫茫白)盖上了眼前的世界,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不论哪种意象都象征了冷酷、寂寥、空旷,一无所有。可以想见这茫茫白)也压在诗人心头,但是,他没有被压垮,心也没有被冻僵。他当然无法改变这世界,却以坚强的姿态对自己的命运,对严酷的冬天进行抗争:“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①,来温暖人生这严酷的冬天。”这是诗人面对苦难坦然的情怀,是超越苦难后的气宇闲定。
  
  二
  
  第二章在叙述视角上,“我”隐退到背后,变为貌似客观的抒写。隐退到背后并非不存在,貌似客观的抒写中浸透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但这主观感情色彩又往往不仅属于个人(“我们”)的。至最后一句“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我们”终于浮出。
  第一节写寒冬对生机的虐杀。“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是总体性的抒写。两个“寒冷”的重叠不仅使音节、音调显得沉郁、凝重,更表现了对“寒冷”的感受之深。“尽量束缚了手脚”主词缺位,即束缚了谁的手脚?这是诗人故意留下的空白,这个缺位的主词涵盖面颇广,可指人世间及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从而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下面具体写了被冰封住口舌的小河,沉寂的蝉鸣和蛙声。“潺潺的小河”、“盛夏的蝉鸣和蛙声”代表了盎然的生机,而今这一切都被浓重的“寒冷”紧紧地束缚住了,扼死了。“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是前面三句的总结,在意义上又有进一步的深化。“笑闹”所指是欢乐、活泼,这就不仅包括小河、蝉鸣、蛙声,而且还指大地上的一切蓬勃生机。
  第二节写寒冬对生命的摧残。第一句与上节的首句相对仗。“谨慎,谨慎,使生命受到挫折”,“谨慎”是生命的体验,是受到挫折后的本能反应。“花”和“绿色”本是大地上存在的景色,而今已完全消失了。两个“?”的连用,表示了满含愤懑之情的追问。“血液闭塞住欲望”是一个象征。这“血液”当不是指流动的热血,而是指已凝固的冻血。血液冻凝了,躯体便无法活动,甚至生命也会死去,一切的“欲望”也就被冷酷地“闭塞”住。它象征如严酷的冬天般的社会使人的热血变冷,使生命受到摧残、使思想窒息。
  但是诗人并没有绝望,面对严酷冬天的寒冷,太阳也没有屈服,尽管它畏首畏尾,犹豫不决,却终于冲破“多日的阴霾”,从“枯树枝漏下淡淡的阳光”。结尾两句充满沉痛的感叹,但也使人们看到:生命没有被扑灭,阳光仍在,生命的涌动仍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