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作者:高 峰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戏名为“惊艳”,一个是美若天仙的佳人,一个是痴情风魔的才子,这一对五百年前的风流冤家陡然乍见,引发出一场情爱缠绵的好戏。
  在该折戏前的“楔子”中,首先通过崔老夫人之口,交代了整个故事发展的起因:崔家主人原为前朝相国,不幸病逝;如今老夫人偕女崔莺莺以及尚未成年的儿子欢郎,护送亡夫的灵柩回家乡博陵安葬。途经河中府,因兵乱阻挡,无法通行,于是落脚在当年丈夫修造的普救寺内。此时正是暮春天气,和风习习,柳絮飘飘,令人分外困倦、生闷。崔夫人唤来丫鬟红娘,让她带着小姐到佛殿上闲耍散心。接着,戏剧的女主人公崔莺莺登上了舞台。德国大文豪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重版本的卷首题诗道:“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女郎不善怀春。”《西厢记》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却带着青春的郁苦登上舞台。她年纪轻轻,却早已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老夫人的侄子、朝廷郑尚书之子郑恒订有婚约。父亲去世的哀伤,身逢兵乱、羁留他乡的烦闷,命运的无法自主,种种的不如意袭上心头,正值恼人的暮春时节,更加惹得她愁绪万端,百无聊赖,只得面对残春景致徒自怨叹。
  到了“惊艳”一折,戏剧的男主人公一登场即自报家门身世。他姓张,名珙,字君瑞,籍贯西洛。本为官宦子弟,不幸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张生自小埋头苦读,学成满腹文章,然而命运不济,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只得书剑飘零,游学四方。这年又是朝廷开科取士的日子,张生取道山西,途经河中府,前往京城长安应考。他有一个同窗好友杜确,早年与自己是八拜之交,后来他弃文从武,考取了武状元,如今官拜征西大元帅,正统领十万大军,镇守着蒲关。张生便打算顺路先去蒲关探望义兄杜确,然后再上京城应举。
  开头[点绛唇]、[混江龙]两支曲子,抒写出张生自负才华却时运不济的悲叹。接下来,他来到黄河边的蒲津,面对着九曲黄河的巨浪风涛,抒发出激昂豪迈的咏叹: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弩箭乍离弦。
  [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渊泉、云外悬,入东洋不离此径穿。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万顷田,也曾泛浮槎到日月边。
  
  [油葫芦]是即目所见,描绘出黄河磅礴雄伟的气势:它径穿齐梁,分割秦晋,北控幽燕;)浪滔天,与白云相连,竹缆浮桥,如苍龙偃卧;黄河之水散布九州,连接百川,一泻千里,奔腾似箭。[天下乐]则妙想天外,似乎它的源头直通天河,真乃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由此进一步渲染出黄河的神奇壮观、奔腾不息。张生在这里讴歌黄河的雄伟景象,当然也是借此来展现自己豪荡奔放的胸怀。通过这两支曲子的咏唱,一个气质豪爽的英俊才子的形象,也就凸现在我们读者面前。
  张生来到客店,安顿下来之后,就前往当地名刹普救寺,在寺中弟子法聪和尚的引领下四处游览。他转过了法堂,游了僧房,登了宝塔,进了佛殿;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神佛,转眼间观览将毕。就在此时,情节突起波澜,他忽听有女子低低说话之声,随后见莺莺引着红娘,手拈花枝步入佛殿。张生蓦见莺莺,顿时被她的绝世美貌所吸引,猛然惊呼:“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在爱情体验当中,男女双方原不相识,一见倾心,相视如故,好似命运安排,情投意合,双双坠入情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见钟情”。一般来讲,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激发起青春的冲动。男人第一眼见到女子俊美的容貌、苗条的身材、优雅的举止、不凡的气质,就会立刻为之深深地吸引,并迅即燃烧起爱情的火焰。在男子的眼中,女性白皙的皮肤,窈窕的腰肢,丰满的胸部,修长的美腿,纤细的玉指等等,无不令人心摇神荡,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张生的眼中,崔莺莺是如何的美态呢?
  
  [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癠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元和令]一曲首先将以前所见的万千美色统统推倒,夸赞莺莺的美貌绝伦。张生看着美人的一举一动,只觉得眼花缭乱,被吸引得目瞪口呆,这种美滋滋的感觉真是无法形容,他的魂灵儿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他眼中的莺莺又是什么姿态呢?“他那里尽人调戏癩着香肩,只将花笑捻。”写莺莺香肩微垂,正可展露婀娜娇弱的身姿;拈花含笑,又能显出娇羞含情的神态。张生认为莺莺“尽人调戏”,似乎在对他着意留情,当然是一厢情愿的大胆猜度。封建时代的才子文人,常常把自己打扮成人见人爱的青春帅哥,引得无数美眉为之神魂颠倒。张生身上也免不了这种自作多情的风流习气,这样的心理优势,也鼓足了他此后对莺莺不懈追求的勇气。
  
  [上马娇]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这支曲子中,一句“谁想着寺里遇神仙”尽显着张生邂逅莺莺,惊艳之际的无比兴奋。她“宜嗔宜喜春风面”,一颦一笑都是那么妙不可言、惹人怜爱;侧过脸来,也是如此令人怦然心动。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 (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 (末云)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胜葫芦]曲子进一步描摹莺莺侧面的美:修长而纤细的新月般的眉毛,斜侵入鬓云边。如此工笔写来,就描摹出了莺莺面部五官的精致秀美。然后他听到莺莺的轻盈话语,更加心荡神驰,一声“我死也”的惊呼,活脱脱地显示出张生痴迷如狂的情态。在他的眼中,莺莺一开口说话,更显得腼腆羞涩,那樱桃小口,红绽初开,微微露出洁白而整齐的牙齿。
  
  [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幺篇]再听她的轻盈话语,如同黄莺的娇啭,清丽可人;她轻迈脚步,更显出腰肢的柔软和袅娜的身姿。她的一举一动就像晚风前的轻柔垂柳那样,显得格外的娇媚旖旎。
  崔莺莺先前对红娘说:“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可见她并不知晓张生的存在,也不会故意在张生面前搔首弄姿。接下来是红娘先看到了张生,立刻催促小姐赶紧避忌生人。此时的崔莺莺也是一个怀春少女,她长期被禁闭在深闺内院,也想看看外人的模样,于是“回顾觑末下”,回头觑着张生缓缓而下。在封建社会,女性受到礼教的重重束缚,被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莺莺的举动却是非常出格的。也许她只是出于习惯的回顾,可是仅仅这么一看,就在男女主人公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莺莺偶逢帅哥,情思开始撩动;张生经此回顾,更加痴情地认定对方对自己心有所属。在他的心目中,莺莺对自己处处留情,那惊鸿一瞥的眼神、缓缓挪动的金莲小步,都流露出缠绵的情思。
  
  [后庭花]若不是衬残红芳径软,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则这脚踪儿将心事传。慢俄延,投至到栊门儿前面,刚那了一步远。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似神仙归洞天,空馀下杨柳烟,只闻得鸟雀喧。
  
  [后庭花]一曲即由莺莺的芳踪脚印,惹动起张生的浮想联翩,真个是“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他就像着了魔一样地兴奋、激动。但是,一旦莺莺离去,张生又是徒增惆怅,眼望着杨柳堆烟,空听得鸟雀惊喧,不由得愁绪万端。
  [柳叶儿]以下几支曲子都是倾吐张生多情相思的怨恼。自打莺莺已经“似神仙归洞天”一般地进入“梨花院落”后,张尘充满着无限失落和惆怅。在他的耳中,仿佛还回荡着莺莺的佩环所发出的玎㧟音声;在他的鼻中,似乎还残留着莺莺身上散发出来的兰麝幽香;猛然回神,却只见东风静静地飘拂着柳丝,悬挂的游丝牵缠着片片桃花,一切的景致都是那样的衰残冷落!珠帘掩映着芙蓉的秀色,正如同那可恨的粉墙儿遮挡了张生饥渴难耐的眼神。他的烦恼随着莺莺的翩然远逝而越发增加,这正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浣溪沙》)
  最让张生念念不忘的,是莺莺临别之际的秋波一转:“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莺莺对俊俏小生张珙的着意一转,便产生发自内心的欢喜,从此埋下了情爱的种子。莺莺的秋波一转,更让痴狂的张生认定莺莺对自己留情,为了这美人的多情眷顾,他“透骨髓相思病染”,“便不往京师去应考也罢”,甘愿滞留此地,等待机会,向心上人表白情愫。这秋波一转,是一部《西厢》的关窍,由此产生了许多缠绵的情事。
  法国著名文学家司汤达曾经说过:“用每一种感官对我们可爱、同时又爱着我们的某一个人进行尽可能密切的凝视、触摸和理解,而又能从中得到欢乐,就意味着爱情。爱情越强烈,感官越敏锐。爱要求强烈的感觉,各种感觉加深了爱。” (《爱情论》)“惊艳”这一折戏,充分调动五官感觉,描摹莺莺的容貌之美、形体之美、风度之美,表示出张生为之疯魔痴醉的种种情态,展现出古代才子佳人题材文学中,男女偶然邂逅,惊艳爱慕、一见钟情的典型情节。正是由于莺莺那“宜嗔宜喜春风面”、“宫样眉儿新月偃”、“呖呖莺声”、“解舞腰肢”、“临去秋波那一转”等具有鲜明女性美特征的外在美,使得生活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里的书生张珙意惹情牵,对她展开了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