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无我的爱与无言的恨
作者:王雨海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颓败线的颤动》是鲁迅《野草》中非常独特的一篇散文诗,这之前的散文诗多是单个的梦,而这一篇则是梦中梦。作品通过无私的爱却遭到了背叛这样一个令人伤心的故事,来探讨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同时揭示真正的爱者无我的爱和对于背叛者无言的恨。作者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设置了三个场景,展示了无我的爱、爱的背叛与遗弃和无言的恨的全过程。
一、无我的爱
在第一个场景中,作品从梦中引出了故事。在一个茂密的森林中,在一个破旧的小屋中,一个女孩在饥饿中瑟缩的发抖,屋中的破桌子倒擦得很干净,小煤油灯的灯罩也擦得明亮,在煤油灯的照耀下,满屋子充满了光明,但在这光明中,有一个瘦弱渺小的妇人为了小女孩的饥饿也为了自己的饥饿,在做着每一个有羞耻心的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她在出卖自己的肉体,以此换来生存的资本。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她充满了羞辱和痛苦,这痛苦不仅来自她的精神的,也来自她的肉体上的。但她也并非没有快乐,她的皮肤的光润,她的青白的两颊泛出轻红就是证明。她之所以有这些的欢欣,那不是来自于肉欲的快感,而是来自于她能够靠出卖自己的肉体来养活自己的女儿,想到自己的女儿像别人一样的活着的喜悦。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辱,感到惊惧,但当想到自己的女儿能够活下来,她真的从内心产生了一种喜悦,这喜悦又冲淡了她身上的痛苦与羞辱,反而让她有了另外一种感觉,一种由爱而生的快乐的感觉。或许人们会对她的行为感到羞耻,甚至人们还会辱骂她,讥笑她,但为了女儿的存在和今后的发展,她甘愿这样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女儿。
母亲的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甚至是自残的。女儿并不懂母亲的所作所为,她只知道饥饿是第一位的。而母亲却不顾自己的痛苦和羞辱,极力地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她要让自己的孩子不仅休息好,而且要有吃的。她要用自己通过羞辱和痛苦换来的钱为自己的孩子买烧饼吃,这会让她的孩子不再挨饿,同时还会有了一些温暖。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但当小孩子吃着母亲给她买的烧饼的时候,她又怎能知道母亲的辛苦和羞辱呢?而这孩子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生长,长大,当她长大之后会怎样呢?她还会感激自己的母亲吗?她会嫌弃自己的母亲吗?这些潜藏的问题虽然引出了后面的故事,但在母亲的心中却全然不想,她只想到用尽一切办法去抚养自己的孩子,能够让她生存下来。作者在这里突出了母亲的爱是忘我的爱。
梦中的情景正是作者前期生活态度的寓意的表现,精神境界的相通让作者感到了一阵亢奋和紧张。作者在此之前,无私地毫无保留地为自己所爱的人,献出了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自己的所有的物质的和精神。他关心帮助需要帮助的青年们。在他看来,青年是未来的希望,青年必胜过老年人。他甘愿为青年牺牲。他说:“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①
他甚至认为:“老的让开道,催促着,奖励着,让他们走去。路上有深渊,便用那个死填平了,让他们走去。
少的感谢他们填了深渊,给自己走去;老的也感谢他们从我填平的深渊上走去。——远了远了。
明白这事,便从幼到壮到老到死,都欢欢喜喜的过去;而且一步一步,多是超过祖先的新人。”②
鲁迅对青年的关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对狂飙社和《狂飙周刊》的支持是很大的。他对于高长虹的帮助是自愿的,也是尽心尽力的。一九二四年秋,高长虹从山西到北京,提倡狂飙运动,创办《狂飙周刊》,鲁迅给予了积极的肯定,高长虹立即拜会鲁迅,鲁迅对他给予了热心的指导,并对他提携奖掖,着意培养,使高长虹刚一出道就有了信心。一九二五年四月,鲁迅组织“莽原社”,邀请高长虹参加,后来,主编《乌合丛书》时,又将高长虹的《心的探险》编入出版。鲁迅为了给高长虹校阅书稿经常到深夜,并累得吐血。由于鲁迅的扶持、栽培,高长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很快在北京这样一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文坛上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更其特别的是鲁迅对自己的家人的照顾,这里主要是对于周作人的帮助。周作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鲁迅的指导和帮助,从南京到北京,鲁迅总是全身心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如果说前期鲁迅对周作人的帮助主要是在精神和思想上,而后期则主要集中在物质上。从一九零九年鲁迅回国执教以后,周作人就不断得到鲁迅的大量的资助,周作人回国以后,鲁迅不仅依然负担着全家生活的绝大部分费用,而且还按月向东京羽太家寄钱,以资助周作人岳父家的生活,连羽太信子和羽太重久也向鲁迅要钱,羽太信子的妹妹福子上学的学费也由鲁迅来付。到北京搬到八道弯后,鲁迅为了实践他“永不分家”的诺言,他按月把工资交给羽太信子,由她支配。正如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后来回忆的那样:鲁迅“对于作人的事,比自己的还要重要,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利统统来让给他”③。鲁迅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显示了无我的牺牲精神。
当梦中的妇人有着同自己近似的生活的时候,鲁迅感到了有一种波涛在撞击着自己,这撞击的力量又形成巨大的漩涡,把自己带入到愤懑的境地,这愤懑并非是对于敌人而发,它更主要的是向着自己曾经献出牺牲的人。因而这愤懑又特别的难受,它使人难以呼吸,几近让人窒息。那么为什么牺牲者从自愿的牺牲又变成了难以排遣的愤懑呢?这样自然引出了作者的续梦。
二、爱的背叛与遗弃
在续梦中,已是前梦的多年之后的事了。一个小屋中,原来的孩子已经长大,并且她已经有了自己的爱人和自己的孩子,已经过着很好的生活。但原来养育孩子的母亲已经衰老了,这时的孩子们对这老妇人的外在的衰老和丑陋充满了鄙夷,同时,他们对老妇人的历史难以忘怀,而历史的耻辱让他们这一家人感到在人前难以抬起头来,而这一切的过错都来自这位老妇人,他们把鄙夷和仇恨的眼光对准了这位老妇人。首先是年轻女人的丈夫发出的恶毒的咒骂,他甚至认为,老妇人把小时候的女孩养育长大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还不如小时候就让她饿死。他只知道他这时候有了妻子,最需要的是他在社会上的面子,而面子的丧失也让他无地自容,他把自己现在的状况归结于老妇人的对于他妻子的养育,他没有想想,如果没有老妇人的养育,他哪能有现在的妻子。他对于老妇人的要求是,既要给他一个妻子,还要给他一个很好的面子,如果不能给他一个面子,那么老妇人的所有作为都是错误的,都是可恶的。既然是可恶的,她就不该再在他们家,污辱了他们的门庭。
女婿的咒骂对于老妇人来说尚可接受,因为女婿本是外人,他根本不知道做母亲的辛苦,也不懂得母亲对女儿的爱的深沉,他没有这样一个妻子,他还会有另外一个妻子。他对于岳母的情感并不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那样。但接着来自于女儿的埋怨却是最大的打击。女儿不是把她今天的存在看成是母亲的牺牲换来的,母亲对于女儿的所有牺牲现在都变成了罪恶,似乎没有她的母亲,她活得更好,她现在的生活更是由于母亲的存在让她感到了羞耻,其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她的母亲现在不存在了或者是现在离开了她,那么,她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被人指责,受人羞辱。来自自己最亲爱的人的打击是最残酷的,它要数倍于外人的打击,这对于一个一直以牺牲为第一位的母亲来说,无疑如晴天霹雳,它让一个母亲所有的信念,所有的支柱彻底击垮。她原本以为无论何时何地,作为自己一手养大的亲人是不会背叛自己的,没有想到最大的打击竟然就出自自己的亲人。
女儿和女婿似乎感到单个人的指责和埋怨还不足以摧垮老妇人的精神,他们就轮番地对老妇人进行指责。女儿和女婿的轮番的指责和埋怨让一个老妇人已经非常痛苦了,令老妇人没有想到的更可怕的是连最小的孩子,也站在了老妇人的面前,举起像刀子一样的苇片向老妇人杀来,这个对于人世毫无知情的孩子居然也如此地对待她,老妇人在此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