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为石头说话
作者:毕淑敏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二零零四年夏季的一天,早上从五台山出发,一路大雨,赶到大同的时候,已是中午。说好了下午去看云冈石窟,中午聂还贵送我这本《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并对我说,云冈的石窟比敦煌的还好。那时我还没有看到云冈石窟,静静地听着,心想当地人对自家这方水土的热爱,可以理解,却未必准确。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遗物是不能比较的,只有仰视。中国的几大石窟,我差不多都看过了,云冈是最后一个。虽然离着北京近,却很有点“灯下黑”的味道,远处的先去了,近处的倒轻慢了。
那天下午,我终于亲眼看到了云冈石窟,心中被敬畏和感动填满,衷心地承认聂还贵说得很对,这是中国最壮美的石窟。回到宿地,就埋头读他的这本散文集,一直到深夜。然后就生出后悔,觉得应该先读了这本书,再去看云冈石窟,那所见所得,定会更有不同。
云冈石窟是北魏的鲜卑人造的,按照帝王之身造佛,是鲜卑人的发明。唯因有了这创意和创举,就在人和神、佛与帝、虚幻和现实之间用坚硬的石头,架起了千年恢宏的彩虹。流水潺潺,风霜无情,石窟的石像,因为岁月的冲刷,很多已是形象模糊眉眼俱失,不可阻挡地又要隐没回归到石头里去了,然而历史就在这石头的流转更迭之间,留给我们无尽的谜语和启迪。
关于北魏,作为搞文学的人,我只知道魏碑的书法和北朝乐府的诗歌,孤陋寡闻。懂得的太少了,真是惭愧。聂还贵说,因为历史主要是汉族人书写的,所以鲜卑的北魏被轻轻地一笔带过。
看了云冈,看了石窟,你必定会惊叹鲜卑这个激情燃烧龙腾虎跃的民族,还有着如花的细致和如水的柔肠。只有强大的国力,才能支撑起塑像雄伟的风骨。只有精巧的手指,才能将草原游牧文明和中原农业文明贯通在流畅的点线之中。北魏承上启下,你看到了石窟,才笃实地相信——这里已经蕴含了盛唐的鼎盛和辉煌。中华民族的融合和遗传,转折和顿挫,都能在云冈石窟中找到基因。
聂还贵的散文主要内容写的是云冈的石窟和北魏的历史,但他的目光和视野,并不仅仅局限在一洞一窟的来龙去脉和有关史料,而是在一个更辽阔更深厚的宏大的历史格局中,阐释和挖掘了它们的意义和深蕴。我十分喜欢书中关于冯太后的篇章。摄政两朝的冯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女改革家,在她主政时期所造的云冈佛像,更是规模宏大精美超凡。喜欢关于冯太后的那则小故事。晚年的冯太后“性俭素,不好华饰”,一改宫廷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奢华旧制,清茶淡饭。一次在宫内吃粥,竟然吃出了一只蜻蜓。陪着一同吃饭的孝文帝勃然大怒,厨师吓得跪地求饶。不想冯太后却云淡风轻地说,想必是厨子你熬的粥太香了,所以蜻蜓也想来尝一尝……一个细节,已勾勒活了一个人物。
关于云冈,关于石窟,关于北魏,关于中华民族融合和壮大的历史,这是多么美丽和幽远的文学高原啊。聂还贵的散文在这瑰丽的高原上耕耘,开放出鲜艳的花朵。期待他收获更多的花朵和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