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智者的心灵漫步

作者:王 锐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霜叶红于二月花”,李国文先生年过七旬,历经人生坎坷和文坛起伏,创作热情却不减当年。读其新作,颇有老枝新芽又一春的气象。《读树》便是夕阳中晚开的一朵奇葩,沉静、含蓄、质朴、从容,是阅尽沧桑的智者和读者共同进行的心灵漫步。这里没有说教、装饰、奇闻,只有一位长者——或者说老朋友的追忆、顿悟、交心,是睿智和豁达情怀的袒露。
  树的平凡与神奇,全在于欣赏者的眼光。“读树”读得有味儿,乃是有独到的发现或探索。作者巧妙地以读树作为抒情说理的线索,把书当作人的比照,从树身上品味人生的真谛。这些弥足珍贵的畅谈是智者的思考,是人生经验的积累,启迪读者如何去做人,以何种心态走好人生之路。
  “一棵树,固然是一本书,再往深处探究,但更像一个人。”这是《读树》的文眼。全文正是从两个层面——把树当作“书”和把“树”当做人来漫谈的。这两个层面的说理既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关系,又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我”和树的真正结缘是在那个提倡阶级斗争的年代。“我戴上了一顶桂冠”,“自惭形秽”,“所有以为靠得住的朋友,都来不及地闪开了”,很少与人往来。“我”只好去“太庙里的冷僻角落里,垫着报纸,席地而坐”,在无言的观树中寻求安慰,或倚在树干上寻求“特别的依靠”。读树,和树交流,成了“我”那时惟一的心灵归宿和所能有的自由。面对“急风暴雨式的大阵仗”和炎凉的世态,“我”怀疑世界,怀疑人生。是太庙里饱经风霜苦寒的古树昭示着“我”:“打倒了,也别趴下,挣扎着,要活下来。”
  人在潦倒不幸时,投向大自然的怀抱,专注于身边的草木山水去排遣胸中的郁闷、无奈,乃人之常情,更是中国文人一贯沿袭的心灵取向。而作家创作的灵感和欲望亦在此逆境中表现得相当活跃,可以在淡泊名利的暂时平静中,在物我两忘、物我相知的境界中,对历史、人生的盛衰起伏得到比平时更清醒、更透彻的认识,诉诸笔端,从而诞生出启人心智的名篇佳作。如,苏氏被贬黄冈,在佳山胜水的陶冶慰藉中,留下了不朽诗文;元代下层文人在仕途无望、备受民族歧视的窘境下,寄情田园山林而抒写了大量的隐逸之曲;史铁生在厄运的重创下,是地坛中的一草一木释放了他心中的沮丧,逐渐走出绝望的阴影,开始用手中的笔拥抱生活。
  《读树》中“我”对树的解读正是在“当年举目无助的场景中”开始的。在“我”的眼里,太庙里的古树既是值得信赖的、靠得住的“老朋友”,也是值得尊重的、平易近人的“长辈”,这些古树给了“我”生存的勇气,也成为“我”患难中的知己。这种“树与人的交流,也是相当惬意的享受”,是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很难达到的“无隔阂、无歧别的境界”。这种对比既是对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那个年代的否定,也在暗示人的身体、言论可以受到束缚,但人的心灵却从不会停止思考和发现,哪怕是被拘囿在狭小的空间。“所以,读一读这些古老的树,能够多少参悟出一些人生道理。”《读树》令人肃然起敬的美学价值就在于,能从富有见地的比照中,把人生道理潜移默化地融入读者心田,引发读者反思。这些道理并不深奥,说穿了,就是做人的修养。能读出树的风采和神韵,能从树身上参悟人生,就是做人境界的一种升华,做人涵养的一次净化。
  文中有不少隽永箴言,都能体现出一位智者的风采。如:
  人的历史,是一本可读的树,树的历史,也是一本可读的书。尽管,人这本书,没有树这本书厚实,但是,树这本书,却没有人这本书复杂,这就是人和树的不同处。
  树的厚实,是因为根扎得深,扎得稳,在不断长高、长粗的同时,亦在不停地延伸向下的深度、围度。树的厚实,不在地面上裸露的伟岸、挺拔,而在深藏不露的“一圈圈深深浅浅的岁月隐秘”中。不图虚名是树的性格。而人的复杂正是为虚名所累,“惟恐人不知”,这是人的性格。结果呢,树“年年常绿,岁岁更新”;人,不管显赫、卑微,最终都有老病死亡,“伸腿瞪眼,退出舞台的那一刻”。通览人生,放眼历史,做人该有怎样的抉择?太庙里的古树不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吗?还如:
  树怕拔高,人不怕拔高,树拔高一寸,会死,人拔得天高,也是不会死的;有的人,初老尚好,犹知收敛,更老以后,灵性消失,感觉迟钝,精力不逮,思想麻木,便要做出不拔高不行,拔不高也不行的令人不敢恭维的尴尬事。
  树和树相处,天空很高,大家一齐向上生长,人和人相处,地盘有限,难免就要磕磕碰碰。因此,读树以后,再来读人的话,就会懂得老人再老,也不能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同样,拥有优势的新一代,只有在蓝天白云的上升空间里,才能大展宏图。
  这段说理委婉、亲切,显示出作者敏锐的思考和成熟的智慧。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伟人,肆意拔高名分,定会言行失控,做出意想不到的荒唐事。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和人生中都在重复上演,而对于历经口诛笔伐、心有余悸的作者而言,这一点的体会更为深刻。进而,就当前的社会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善意的警示呢?就做人而言,人的修养远不是和名分相提并论的,前者应是第一位的。 “窝里斗”的“磕磕碰碰”只能使人变得狭隘、自私,目光短浅,投身更广阔的空间,才会变得大度宽容,才会有更高的追求。这体现出作者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和坦荡的胸襟。
  正是面对人生的坦然和豁达,作者倾心于太庙古树的庄重成熟,也寄希望于朝气蓬勃的新树,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规律之中。”老者、青年都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这是作者对创建和谐社会的展望和祝福,充满生命的热情。作者并不因“过去的那些灰暗的记忆”而懊丧、悔恨、苦痛、沉沦,却饱含对人生和社会的关爱,把个人丰富而聪慧的人生经验与读者分享,倡导求真、求善的生活方式,这是作者高尚人格的写照。太庙里的古树岂止是作者心目中的老友和做人境界的象征,不也是作者——一位令人尊敬的智者的影子吗?
  《读树》让我们步入了暮年中的李国文先生的心灵世界,犹如一顿别致的晚餐,余香犹存,回味无穷。
  附:
  
  读树 李国文
  
  树可以读吗?
  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
  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那么,树木就是用年轮记录着地球的历史。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早年住在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第一,因为离住所苏州胡同,离单位东单三条近些;第二,因为一九五七年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