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在乡村回忆中沉沦
作者:闫月珍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之于历史,个人是渺小和短暂的,他有限的历程只能以无奈终结,以梦想延展。小说的结尾,王引兰选择了复仇,但这终究是不得已而为之。葛水平说:“我是恐怖历史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事情的发生超出了人们的想像,有时候想起来发生的事情都觉得头皮麻炸。” ④恐惧源于对命运的思考,这是一个局外观察者的生命感悟。之于小说中的人物,这种恐惧却是隐秘的,一经觉醒却已覆水难收。
三、革命与情欲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中央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于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群众,消灭封建剥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王引兰故事的革命背景。
革命在既有的想像中意味着纠正某些人的命运轨迹,但生活却比革命更具体,牵连众多。土地革命的初衷虽然在于进行土地的平均分配,但当夹杂了个人的欲望和恩仇,落实到具体的生存个体,这种革命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了。王引兰命运的转折点正开始于这场革命,铁孩正是乘革命之机害死了王引兰的丈夫麻五,并使得刘三有成为了麻五之后的又一个冤魂。这里,革命和情欲的勾结导致了王引兰的人生悲剧。
王引兰、麻五和铁孩,他们代表着身份典型的三个阶层——丫环、地主和长工。他们之间命运的纠葛必然受制于自身和历史的操纵。铁孩乘土地革命之机残忍地将麻五坠了秤砣,这一后果将王引兰抛入了命运的漩涡之中。刘三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王引兰她作为一个女人的价值。他偶然的早逝为全文的复仇结局埋下了伏笔。小说的情节在此埋下了伏笔,主人公残缺的人生并非出于“自然”,而是 “人为”。生活帷幕之后那只看不见却操纵一切的手是革命和情欲。
阶级、国家、革命,在这个故事中只是一个潜伏的暗礁。表面上看,它们在这个故事中并未成为叙事的重点,但这些乡村人物即使远离权力运作,却并不能逃脱历史的厄运。在中国封建社会,私有制作为财产的运作形式,产生出了诸如地主、丫环、长工这样的身份类别。王引兰的被卖经历、麻五的地主身份、铁孩的长工出身,这些前提为人物画出了其命运轨迹的第一笔。
对命运起操纵作用的正是革命运作和个人欲望。人的占有欲决定了私有制同样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情欲和权力,这是人类存在的必然。它们因人而生,但人们生活于其间,却不能从根本上操纵它们,它们如同自然的风雨一般既无定数又无法抵挡。乡下女人说王引兰“命带克星”,这是不明真相的嘲讽;王引兰觉得自己“命不好”,却“懂春天”、“懂四季”,这也只是个人的心理感慨。王引兰不能逃脱这一历史厄运。“身体像风中的小草很急促地摇来摇去”,她是无助的,只能在命运的航道中随波逐流,在父权社会的权和欲之网中挣扎。
小说以王引兰的复仇草草收场。王引兰将刀刺向了铁孩,或许她以为这可以了结自己的恩怨,但这终究是一次无助的举措。王引兰没有意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根。如果作者把这个根刨出来,那将是一次带有血腥的暴露。个人心灵的柔弱与革命运动的威严相比,总是如此不堪一击。土地革命呈现为历史,它所隐藏的正是这样柔弱而美好的心灵世界。
四、跋
葛水平似乎无意倾诉革命的无情及历史的偶然,她着力描述那已逝的生命,那鲜活的梦想,那过去的乡村。她说:“除了第一次政治运动的波及,我老家的父老永远生活在纯净和质朴中,贫穷的环境能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却永远改变不了他们那种对生活热爱的激情。比起挺胸凸肚的城市,他们更爱这高天远地,这里没有脂粉的污浊和欺诈,没有刀一样的锋利的谣言,他们是快乐的。” ⑤在她看来,乡村意味着人类文明所拥有的那些基本品质——“纯净”、“质朴”、“激情”和“快乐”。
葛水平试图借助想像和记忆来重新还原乡村栖居,以拯救都市化生存的弊病。在作者笔下,乡村并非如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的世界。老子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想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纯粹境界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描述。《甩鞭》重现了乡村的美丽,但悲剧情节介入之后,这种美丽却变成了一个个幻象,它无力应对现实。
葛水平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扇窥视心灵秘密的窗户;但她也关闭了另外一扇窗户:复仇之后果。作者简略处理的结局其实隐含着更复杂更丰富的空间。这或许出于对历史隐痛的深深同情。作者向往美好的本能呈现出来,故事留给我们的仍然是那“最后的温暖”。在背景的深处给人以希望和寄托,这是乡村和土地作为生命和梦想发源地的意义。
正如马尔库塞所言,艺术的手段往往不是顺世从俗地反映现实的原真,而是形式对于既定现实内容的超越和疏离。文学也因此流于对无序、苦难的整理和抚慰。乡村因其诗意和遥远获得了救赎意义,但这种诗意和遥远掩盖了另一个困境:那些柔弱而无助的灵魂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得到安息,在痛苦的梦魇中,她们沉沦于历史,沉沦于那开满油菜花的乡村,混沌而不自知。
①《最后的温暖》,《中篇小说选刊》,2004年第5期。
②《最后的温暖》,《中篇小说选刊》,2004年第5期。
③《葛水平访谈》,http://www.bj.netsh.com/bbs/96539/messages/37354.html.
④《葛水平访谈》,http://www.bj.netsh.com/bbs/96539/messages/37354.html.
⑤《那年月的怀念》,《中篇小说选刊》,2004年第2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