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试说“风”诗的地域特色

作者:朱金发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我们对《诗经》都很熟悉,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收集的诗歌跨越数百年之久,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倾向。这些诗歌被分为三大类,《风》《雅》《颂》。风诗的起源最早,它起源于古代的歌谣。
  那么,古代的歌谣为什么叫“风”呢?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各地的气候有湿燥、寒温的差异,因此产生不同的土地风气。南方土地溽湿,所以风气温润;北方土地燥寒,所以风气寒冷。这种风气决定着各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如南人食稻衣葛,北人饮酪裘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生活习俗。古人认为这些都是土地风气使然,因此就将这种因土地风气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生活习俗叫做风俗。
  不同的风俗,产生了不同的原始歌谣,这些歌谣的音乐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同时歌谣的内容又歌唱的是不同地域生活习俗,因此从上古传说时代开始,就将这些歌谣称做“风”“乐风”,意思是用音乐演唱的地方风俗。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其中说的太子长琴是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以太子的地位而名叫“长琴”,可见他是擅长音乐的。还有《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这也是历史传说中的人物,是炎帝的孙子所生,名字叫鼓、延、殳。这些传说中的人物发明了钟、鼓,他们创作的音乐也叫“乐风”。
  上边这些记载中的太子长琴、鼓、延等人,开始创作“乐风”,这里说的“乐风”,就是上古传说时代的歌谣。后来人们又将各地的乐风称做“土风”,意思是反映各地风俗习惯的歌谣,这些歌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国风》就源于上古的这些土风歌谣,它的音乐就带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如《吕氏春秋·音初篇》说:
  
  禹行功,见裊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行南土。裊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有裋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溢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其中的《候人歌》是传说中南方的女神,是夏禹的妻子,因为夏禹常年在外治水,她心中十分思念,就用歌唱来表达,她唱到“候人兮猗”,这首短歌所用的音调是南方的土风民谣。这种音调被周公及召公所采用,用在了《国风》中的《周南》《召南》的创作上。
  上边的记载还说到殷商先王整甲居住在西河时创造的音乐为《秦风》所用,《秦风》就是用西方的土风音调创作出来的。这段文字还说到有娀氏女吞燕卵而产契的的故事,是殷商先祖感生神话,“燕燕往飞”歌咏的就是这件事,应该是用殷商的土风所唱。周灭殷以后,此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现在的卫诗中就有《燕燕》一诗,其中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的句子。这首诗歌就继承了“燕燕往飞”这首古歌谣的音调和诗词内容。
  直到春秋时期,还称各地的音乐为土风,如《左传·成公九年》楚国的钟仪被晋国俘虏,晋文公让他演奏音乐,他就演奏了南方楚国的音调,范文子称他“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他演奏本国音乐为“乐操土风”。襄公十八年晋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他说的北风、南风,就是指南方之风、北方之风,意思就是南方土风、北方土风。再如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在鲁观乐,称卫诗为“卫风”,意为卫地的土风;称《秦风》为夏声,古夏族文化,即在秦地望内,因此,其风诗被称为夏声,意为夏地的土风声调。
  这些土风歌谣不仅音乐风格不同,其歌词也反映不同的民风民俗。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上古传说中的葛天氏之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这里歌、舞、乐是一体的,从《遂草木》《奋五谷》《依地德》等名目看,乐舞所唱的歌词应该和农事有关;《礼记·郊特牲》中的《腊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也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内容。这些歌谣歌咏的都是农业民族风俗;而《弹歌》中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明显描写的是狩猎民族的生活习俗。还有一些歌谣反映上古抢婚的习俗如《易经》:“屯如裠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就是描写的这种风俗。
  这些原始歌谣,都是对各地风俗习惯的咏唱,《诗经》的《国风》,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如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说这个地方接近北方游牧民族,经常有战争,因此这里的人们形成了尚武的风气。《国风·秦风》中就有反映。如《秦风》中的《车辚》《无衣》等诗,多描写战争和田猎(古代的打猎就是军事训练)。同时这些诗歌的音乐也是这个地方自古流传的音乐声调,如春秋时的人物季札评论《秦风》的时候说:“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就是说这里是古代夏人的音乐声调。再例如《诗经·豳风》,描写的是山西、陕西一带周人故地的生活情景。周人的祖先是后稷,是农业的发明人,后人将他当做农神崇拜,因此这里的人们自古重视农业生产,《豳风·七月》就是一首特点鲜明的农事诗。
  《汉书·地理志》说:“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说这里的地形复杂,便于男女偷情约会,因此这里产生的诗歌多为男女情爱的描写,现在我们看《诗经》中的《郑风》《卫风》,情况确实如此。
  我们看《诗经》中的《国风》,情况大致如此,不仅其音乐声调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诗歌所歌咏的也是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生活习俗。
  
  ① 如《左传·昭公元年》子产所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再如定公四年卫人祝佗所言叔虞封唐事:“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其中大夏,夏墟在今山西隰县、翼城附近,春秋时地在秦国。上古的实沈与西周的唐叔都沿袭的是古夏族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