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满腔怒火喷向谁
作者:李正栓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笔者认为,诗人对女人不忠进行批评,这是常人能够理解的。他不止一次地对不忠、多变这一主题进行挖掘、发挥,并尽情地进行抨击,而且还是刻骨仇恨般地抨击。一般认为,这跟他与一些女人时好时坏的关系和因此引起的心情有关。但笔者认为,对女人不忠、多变进行抨击这一主题几乎贯穿他一生的诗歌,这是邓恩对自己信仰不坚定的自责,他只不过是找了一个替罪羊罢了。诗歌是艺术化了的现实,他要通过艺术描写巧妙地发泄对自己的幽怨、甚至愤恨。由于他出身天主教家庭,虽然在牛津大学(1584)和剑桥大学(1587)上学,后来又在伦敦学习法律,颇有才华,却因天主教背景而不能获得任何学位。尽管他极力讨好上层社会,他却很难谋到一个职位,因此,他的志向与抱负很难实现,便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看戏,去找女人寻觅心灵的慰藉。这一切活动对他的诗歌创作均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他诗歌的重要源泉。为了讨好上层社会和政府,他甚至参加过对西班牙海军的作战,也正是在参加海战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英国女王的掌玺大臣伊格尔顿的儿子。在伊格尔顿的儿子的举荐下,邓恩于一五九八年当上了伊格尔顿的秘书。多年的追求终有结果。一个很好的职位,一个更能接近上层社会的职位,一个有可能帮他更上一层楼的机会。然而,他却因为爱情把这个职位丢掉了。一六零一年,他竟然和伊格尔顿妻子的侄女安·莫尔秘密结了婚。这种婚姻激怒了岳父。岳父不但不承认这一婚姻,还逼迫伊格尔顿解雇邓恩,甚至把邓恩投入大牢。邓恩出狱后穷困潦倒,靠朋友接济勉强度日,同时他与妻子相爱有加,他的妻子不断地给他生育儿女(共生十二个孩子)。邓恩为妻子写了若干动人的诗篇。一六零三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詹姆斯从苏格兰来到伦敦继承王位。邓恩设法让国王了解了他的学问。国王赏识邓恩的学问,但并不给他俗职,要求他担任神职。为谋生计,邓恩皈依了英国国教,并发表文章对天主教进行谴责。一六一五年,邓恩改信国教并开始担任国王的私人牧师。一六二一年,邓恩出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直至一六三一年去世。他背叛天主教、皈依英国国教这一行为在邓恩的余生中一直在吞蚀着他那颗敏感的心,良心一直不安。他在浓重天主教氛围下长大,不少家庭成员被残酷迫害。可以看出,他们这个家庭是极为虔诚的天主教家庭。信仰应是无比坚定。然而,邓恩却背叛了这个不少家人为之牺牲的天主教,这种背叛必定是痛苦的。因此,他对自己对天主教的不忠与变节是持谴责态度的。他对天主教念念不忘,连诗歌中好多的意象都是天主教意象。他对自己的谴责被隐身化,被艺术化,被巧妙地写进诗里。在他的《歌与短歌集》里有好多描写女人不忠与多变的意象,并显示了诗人对不忠与多变的谴责态度。在《女人的忠贞》一诗中,诗人把不忠、多变的女人称作疯子。在同一首诗里,诗人谴责女人多变,后来又控制自己不再谴责女人,因为他说男人也不忠也多变。另外,在他的神圣诗歌里,诗人也向上帝祈求饶恕他所有的罪过,并表示对上帝忠诚不变的决心。在第十四首十四行诗里,诗人表达了愿意绝对忠诚、忠贞不贰的意象。他以女人的口吻说:为了自由,她宁愿上帝把她从敌人手中抢走,然后关在上帝自己的牢房里。为了纯洁,她宁愿上帝把她从敌人手中抢走,然后心甘情愿地让上帝强暴自己。
不难看出,无论在他的生活中,还是在他的诗歌中,对不忠与多变进行谴责是邓恩常写的一个主题。邓恩的《歌》这首诗思维奇异,语言辛辣,含义玄奥,如果只读文本不顾背景,恐怕难解其真实含义。因此做此一解:邓恩在一些诗歌中针对女人的不忠与多变进行的指责,不只是文字层面上的针对女人的批判,而在思想深处暗含了诗人自己对叛教行为的内省与责备。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