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犹有忧时心未已
作者:田玉琪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此生天地一陈人,百岁三分过二分。
老去光阴空惜日,愁来世事独看云。
静中剥复①观消长,身外荣枯任纠纷。
犹有忧时心未已,卧听儿诵战场文。
——赵秉文:《至日②次刘云卿韵》
注:①剥复:《周易》剥、复两卦。剥卦下五爻皆阴,上“剥”一阳。复卦与剥卦正相反。剥复比喻盛衰、消长。②至日,指夏至日或冬至日。 刘从益(1183—1225),字云卿,刘祁之父,曾官监察御使、叶县令、应奉翰林文字等职。次韵,和诗并依原诗用韵的次序用韵。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居士,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一生历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哀宗五朝,累拜礼部尚书,改翰林学士。作为金元著名文人,赵秉文书、画、诗、文皆擅,其文学主张和创作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一度主盟文坛。有《滏水集》传世,诗存六百余首。其诗风以平易畅达为主又呈多样风格。元好问《闲闲公墓铭》云:“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则沉郁顿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渊明……”
这首七律作于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时作者六十三岁,“百岁三分过二分”,当只是言其大略而已。王树柟先生作《闲闲老人年谱》,以赵秉文兴定五年削两阶致仕,当是。这年春天,赵秉文主持礼部贡举录取卢亚,因之获罪,三月致仕。此后近一年左右闲居在家。观诗之前三联,正是闲居旷放之语。而兴定四五年金国与蒙古、西夏、南宋战事频繁,也与尾联内容相合。而刘从益亦在兴定五年四月被罢官。诗为二人罢官后唱和之作(刘从益诗今不存)。赵秉文本年致仕后还有一首《访天宁周老》诗,云:“乍辞人间尚书履,来访人间大士居。”“从今莫讶经过数,乞得闲闲颇自如。”表达辞官以后以“闲”来安身立命之意,但是我们从《至日次刘云卿韵》诗来看,闲居时的赵秉文并不是“颇自如”的,还是始终关注着时局与国事。
这不是一首闲适或叹老的感伤诗,而是一首充满激情的爱国诗,诗歌在反复铺垫中让我们感受到老诗人的一颗拳拳之心。
首联点出诗人已近暮年,为天下之一“陈人”。“陈”为陈腐、老朽、无用之意。这样的用词颇有感伤的味道,也显然包蕴一些牢骚和不平。赵秉文这次获罪是因录取进士卢亚之文有重韵。所谓重韵就是在同一篇诗文中用相同的韵。这是一个格律形式问题。赵秉文有心救正当时颓靡文风,选拔人才侧重文章文气,而对格律稍有轻视。史载赵秉文主持贡举曾两度得罪时议,一因李钦叔,一因卢亚。刘祁《归潜志》卷十云:
泰和、大安以来,科举之文弊,盖有司惟守格法,无育材心,故所取之文皆萎弱陈腐,苟合程度而已。其逸才宏气、喜为奇异语者往往遭绌落,文风益衰。及宣宗南渡,贞祐初,诏免府试,而赵闲闲为省试,有司得李钦叔赋,大爱之。盖其文虽格律稍疏,然词藻庄严绝俗,因擢为第一人,擢麻知几为策论魁。于是举子辈哗然,诉于台省,投状陈告赵公坏了文格,又作诗讥之。台官许道真奏其事。将覆考,久之方息。俄钦叔中宏词科,遂入翰林,众始厌服。
第一次不了了之了,第二次赵秉文终于被免官。另外,“陈人”也是贯穿全诗之纲。因为“陈人”,当然更觉光阴之可贵,自然也就更想无忧无虑地度过余生,不想生愁,不想惹愁,所谓“愁来世事独看云”,颔联颇有“闲适”的意思。正因为“陈人”,诗人进而要“静看”天下万物的生长和消亡,“旁观”人世的荣辱与纷争,颈联一个“静中”,一个“身外”,正是“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了。赵秉文晚年自号闲闲,在家乡滏阳曾做闲闲堂,并作《闲闲堂记》和《闲闲八咏》。在他的思想中,也确有不少的佛道成分,一些诗作表达了乐天知命、随缘任运的思想。他还有很多和陶诗,也大多为晚年所作。
诗的尾联如果接着这种超旷的情怀写下去,本也无可非议。但是没有,诗人笔锋陡转:“犹有忧时心未已,卧听儿诵战场文。”这个结尾让人感动,它从一个自以为“陈人”的口中发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想安于闲闲又实在不能的赵秉文,看到了诗人朴素真挚的爱国忧时情怀。我们再回头一看,全诗前三联所有的内容,都不过是为尾联作的铺垫,最后两句才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毕竟,在赵秉文的思想中,儒家思想才是他生命的支柱,道佛思想只是一种调剂罢了(元光二年他自编《滏水集》,不编入有关宣扬佛道的文字)。
在国家动乱危难关头,作为一“书生”,赵秉文虽然也有逃避现实的思想,但却又始终关注时局,竭尽己之所能报效国家。史载蒙古军队在贞祐初大举进攻金国,贞祐元年金迁都汴京(今开封),次年蒙古攻陷中都(今北京)。赵秉文“贞祐初,建言时事可行者三:一迁都,二导河,三封建。朝廷略施行之。明年,上书愿为国家守残破一州,以宣布朝廷恤民之意,且曰:‘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许远辈以身许国,亦书生也。’又曰:‘使臣死而有益于国,犹胜坐糜廪禄为无用之人。’”(《金史》卷一百一十)元好问《闲闲公墓铭》云赵秉文晚年,“时公已老,日以时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每闻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大则奏章,小则为当路者言,殷勤郑重,不能自已。竟用是得疾……”而赵秉文选拔人才之不拘一格,亦当看做挽救时运的一种努力。
这首万事不关心“犹有忧时心未已”的七律,与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示儿》诗颇有相似之处,在创作手法上二者都采用了先退后进、以退为进的方式,抒发的都是爱国激情。虽然二人隶属的国家不同,还是相互敌对的,但他们的爱国情怀,都令人感动。
赵秉文作诗不喜雕章琢句,语言大多平实晓畅,较少用典,从《至日次刘云卿诗》诗中也可略见赵诗的这种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