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乡村剪影

作者:王兆鹏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回头再说“牛衣古柳卖黄瓜”。“牛衣”,是用芦苇草或乱麻编织的蓑衣,披在牛背上以防寒。冬天很冷,农民爱护牛,所以给牛披上牛衣。这时到了春天,牛衣还没有解下来。这样理解的话,古柳下系着一两头牛呢,人就在牛的旁边卖黄瓜。还可作多种理解,就是牛衣挂在古柳上晾晒着;或者是卖黄瓜的人披着牛衣;或者是卖黄瓜的人坐在或躺在牛衣上,牛衣是铺在地下的,当坐垫用,就像现在菜市场里卖菜的人,拿块塑料布垫在地上坐着一样。这还有典故呢。《汉书·王章传》曾说王章病重,没有被子盖,只好“卧牛衣中”。苏轼对《汉书》可是读得滚瓜烂熟。南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一记载说,东坡在黄州期间,有位叫朱载上的朋友曾经去看他,通报了姓名后,过了好长时间东坡才出来,致歉说,不好意思,刚做完“日课”,让你久等了!朱载上问,先生刚才说的日课是怎么回事?东坡说:“抄《汉书》。”朱又问:“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抄?”东坡说:“不然。某读《汉书》,至此凡三经手抄矣。初则一段事,抄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朱看了东坡手抄的《汉书》,一点也看不懂,正纳闷呢,东坡说,你随便举一题,我背给你听。朱按照他说的,举出几个字,东坡应声背诵出数百字,没有一字差错。朱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先生真谪仙才也!”后来,朱载上又对他的儿子朱新仲说:“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耶!”我也想对大家说:像东坡这样的天才,还天天读书背书,像我们这样一般质资的人,怎能不勤奋读书!我讲东坡这个故事,与大家共勉!东坡熟悉《汉书》,说不定他写此词时脑海里就跳出了“牛衣”两个字。那么“牛衣古柳卖黄瓜”是一种什么情景?我们可以想像,在古柳树下,一个卖黄瓜的老人或者是抱着小孩的妇女,口里叫卖着:好新鲜的黄瓜哟,便宜卖!无论这牛衣是披在牛背上,还是挂在树上,或者披在卖瓜人的身上,都是乡村特有东西,具有乡村的特点。南宋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说,他曾经看见过东坡此词的墨迹,“牛衣”原作“半依”。“半依”也有味道。古柳下,卖黄瓜的人,身子的一半斜靠在树上,很悠闲的样子。这是个特写镜头。
  下片“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转写自己在路途中的感受,很真切。时近中午,词人忙着赶路,走了大半天,人困马乏,想喝点酒,又没酒喝,昏昏欲睡,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想找点茶水喝。于是“敲门试问野人家”。这句出语自然,而动作神态毕现。像王维的“隔水问樵夫”,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但苏轼加了一个“敲门”的动作,有声响,有内心的急切期盼。“试问”,见出词人的和善,不是居高临下地问,而是友好地询问与试探。而且苏东坡不是派随从去问,而是他自个儿去问。这与《陌上桑》的那位太守不同。那个好色的太守是让“使者”去“问罗敷”。两相对照,见出苏轼的爱民亲民。说不定他还想借机访贫问苦、体察一下民情呢!这样去理解“敲门试问野人家”,是不是有点味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