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真情的告白 灵魂的洗涤

作者:李 健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一
  
  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很平淡很普通的故事:一帮高中同学聚会,为的是欢迎昔日老同学严亮的归来。严亮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西藏当军医,一去三年,这次还是趁着进修的机会才得以回到家乡、和大家见面。久别重逢,所有人自然都喜不自禁,无论男女同学,也都有着较之平时要夸张得多、也兴奋得多的情绪。然而故事也就在这表面的热闹中埋下了伏笔:就在前来参加聚会的同学中,有一个是严亮昔日的恋人米晓岚,因此对于严亮和米晓岚、甚至每一个在场者来说,这样的重逢从一开始就注定着有了一些微妙、尴尬的成分,加上很多人当时心里都有数,严亮从一开始似乎就不愿意见到米晓岚,“如果有她他就不参加了”,米晓岚听说严亮回来后“脸上的动静也很大”,“高兴,不安,还有歉疚”——按照常理,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是一个常见的因为爱人远赴艰苦边疆、而狠心分手背叛的故事。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有着这样一个“暗结”,所有参加聚会同学的热闹开心,包括他们安排比赛讲故事、谁讲得好就白吃的有趣游戏,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不无“刻意”的成分,热闹的产生固然有着旧日同窗两小无猜、无所顾忌的因素,但更多是出于同学们的善意:他们怕万一会有的冷场,怕“男主角”和米晓岚之间的“尴尬”被在不经意间被注意、被定格——诸如事先说好“不许讲伤心的故事”的约定,也不能不说包含有这样一番苦心。
  然而,令所有在场人没有想到的是,无论是黄故事、插科打诨的故事,还是无聊消遣的故事,所有这些表面看上去可以回避两人不愉快回忆的努力、所有那些被众人有意无意牵扯着渐行渐远的话题,都在严亮故事开始的刹那宣告了失败和停止,甚至,如同拉得满满却又被突然拆去外力的皮筋,人们的情绪也从酒后狂欢、忘乎所以的状态骤然间回归至起点:当严亮以漫不经心却又充满感情的口吻谈到西藏兵营里的艰辛,说起他为了给战士们治蚊虫咬伤,如何在自己身上做试验、生吃毒蝎的经历时,人们从他平淡的话语中感到了他身为边疆军人的一份骄傲与自豪,与此同时,在人们心中油然而生的一种敬意也让刚才弥漫在整个餐厅的那一番喧哗和骚动悄然隐去。
  那么,米晓岚究竟为何和严亮分手?他们在酒桌上互相避免与对方直接面对、却又时刻关注对方的举动,表明他们之间到底是爱是恨?米晓岚对严亮故意美化驻地环境的说法予以纠正,严亮吃惊并反问“你怎么知道”的话同时也勾起读者的悬念,是呵?究竟是为什么?所有这些都为米晓岚的最后出场奠定了基础:“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而米晓岚的故事是一个既在人们意料之内、又在人们意料之外的故事——说它在意料之内,是因为她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自己和严亮;说它在意料之外,是因为这个故事与其说是要对自己和严亮分手原因做出解释、以寻求众人的宽恕和理解,倒毋宁说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年轻女子的一段真情告白,它展示的雪域高原上一群不平凡人们的不平凡的牺牲:由于不能忘怀昔日恋人,“她”在不曾通知他的情况下到达西藏,为的只是想看他一眼。然而,由于去边防团的惟一一条通道被洪水冲毁不得不抢修,“她”只得和其他军属一道耐心等待,一天、两天,一等就是两个星期,眼看着她们中间一些人的探亲假期就要在这样的等待中白白流走,有些人不由得急得哭起来的时候,军区领导紧急做出决定,不管采取什么办法一定要把这些家属及时送到她们亲人身边,哪怕她们和自己的丈夫“只团聚一天”也好。于是这些来自四面八方、为着同一个目的的军属们成了沿线地方政府的爱心“接力棒”、成了从军区到地方所有人关心瞩目的焦点,每当她们步行过一段塌方路段后,就由下一段路的地方政府接着往前走。就这么一路艰险,好不容易与兵营所在地越来越近、眼看着就要与心上人见上时,由于最后一站前来接应的乡政府没有汽车只能用拖拉机接送,而拖拉机上位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给其他“真正的”军属留下与亲人见面的机会 ,“她”最终选择了放弃。这里,米晓岚坦言放弃的最终原因是她自己“没有勇气面对”,这或许是句实话,因为它符合人性的真实,反映出人本能对如此旅途环境、对身为军属前途的恐惧,然而就在功亏一篑的刹那、在这样的放弃让人或多或少有些遗憾失落之余,人们还是更多感受到了一个年轻女子的真诚善良、感受到她对其她军属的爱心和敬意,从而也对她的无奈放弃之举给予了深深的理解,毕竟,如此沉重惨痛的付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担得起的,也毕竟对爱情的放弃本身也意味着对军人事业的付出和支持,而这或许就反映出生命的真实与残酷,反映出身为军人无悔选择背后的悲壮与崇高。同时,由米晓岚的“放弃”也更衬托出那些多少年一路走来、自始至终从未“放弃”的军嫂们的不凡——平常人的爱情家庭,在驻守边疆的军人和他们的亲人眼里,竟是如此的艰难不易!
  故事至此似乎也可以结束了,因为米晓岚已用她的故事对先前许多问题做出了解答,那就是她并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女子,而她在经过如此努力之后的无奈放弃,表面上看只是给对方带来痛苦,实则这也是她今生今世难以抚平的创痛,因为她不会、也不可能忘记那一段刻骨铭心、山盟海誓的爱情,“放弃”在这里是把双刃剑,既刺伤对方,也碰伤自己。这里,米晓岚更用自己的故事让人们对一些与军人(特别是边疆军人)分手的女子的行为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而不会像以往那样动辄嗤之以鼻。然而故事至此并没有结束,严亮紧接米晓岚话后所说“最后一个故事”的“一个尾巴”,在不经意间,更把这个故事和众人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原来严亮自己就曾加入到迎接这批军嫂的行列,曾亲眼见到边疆军人和他们家人见面时的拥抱哭泣,也就在这一刹那,他忽然庆幸自己还没结婚,也明白不应该让一个自己深爱的女子也像这些满身风尘的妻子们一样再为他做出类似的牺牲,就这样,严亮义无反顾选择了放弃米晓岚的爱情。
  两个深爱对方的人,却最终选择了放弃,而如果说米晓岚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选择放弃令人扼腕叹息、感其不易的话,那么严亮的放弃则更见出男子汉的无私和军人的气节,更见出一种超越人性的力量。“爱,却不得不放弃”,“爱,所以才放弃”——至此,一对恋人曾经不为人知的分手细节在这样的故事中得以真相大白,而军人们、包括那些热爱军人的亲属们的圣洁情感,他们朴实闪光的心灵境界,也在这“最后一个故事”及其结尾中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
  
  新时期以来,反映军旅生活、揭示军人及亲属奉献牺牲的优秀作品曾有不少,但像裘山山这样以一个短篇容量便成功刻画出和平年代军人奉献品质的作品却并不多见,尤其一般军旅作品往往正面描写军营生活、直面守疆战士的艰苦和牺牲,而《我讲最后一个故事》,截取的只是军人返乡与同学聚会的一个小小切面,但就在这样一个小场景、小叙述之中,作者却以一种非常从容平淡的笔调娓娓道来,通过军人对爱情的人生抉择以小见大、展示出他们平常外表下所蕴含的令天地动容的真情与品格,这更非一般手笔可以做到。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可以说是自始至终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她用很少的白描,而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区区数笔画龙点睛,展示出两个人各自纯洁美好的灵魂。的确,小说的主人公是严亮和米晓岚,但在吵嚷热闹的同学中他们看上去是那么默默无闻、开始时几乎一直没有听到他们的声音,这种安排无疑也显示了作者的独具匠心。是呵,和平常人相比,哪怕是和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同学们相比,来自军营的严亮看上去都是那么平凡普通,没名没钱,看不出一点可以显出其人生“成功”的闪亮点,而同学们之所以聚会,与其说是出于对他是一名驻守边疆军人的尊敬,倒毋宁说是大家看在他是一个远离家乡亲人的老同学的份上(这之中固然不乏尊敬的成分,但也很难说更多不是同情和怜悯的因素),然而,就在严亮这么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却有着最朴实伟大爱情的军人面前;在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军属们的牺牲、心灵受到煎熬震撼,哪怕最终是做出放弃决定的米晓岚面前,所有那些款爷“头”们的“成功”何尝不会相形见绌,所有喧宾夺主的热闹不会显得空洞浮华,而所有那些代表都市里喜怒哀乐、反映着平常人爱恨情仇的故事不会在这“最后一个故事”的真情实感面前黯然失色呢?
  

[2] [3] [4] [5]